他是人人羡慕的北大高材生,毕业后,更是进入了国企,端上了铁饭碗。

公司花费了重金派他出去学习,他却扭头就投入了别的国家的怀抱。

甚至为了显示自己的忠心,他六年的时间,就让中国损失了七千亿。

那么他的最终结局如何?



本文图片、描述源于网络,旨在弘扬正能量,无不良引导。若涉版权或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即刻删除。内容信息可靠,部分情节为提升可读性或有虚构,仅供参考,望理智阅读

1963年,胡士泰出生于天津一个普通工人家庭。那时候,家里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好不容易熬到他初中毕业,父母却双双下岗,家里连买白菜的钱都得掰成两半花。

不过,这种“穷得叮当响”的日子,反而让胡士泰早早明白:想要摆脱困境,只能靠知识。

于是他更加努力的读书,靠着这股子狠劲儿,他顺利进入天津某机械工业学校,毕业后成了车间里的技术工人。

要知道,在当时,这可是人人眼馋的“铁饭碗”,亲戚邻居见了都夸他有出息。



可谁能想到,1977年高考制度一恢复,这个捧着“铁饭碗”的16岁少年,二话不说就放下扳手捡起课本,两年后,他居然真的考上了北京大学历史系!

在北大的四年时光里,胡士泰不仅专业成绩优异,还拉得一手出色的小提琴,是师生眼中品学兼优的模范生。

本科毕业后,胡士泰继续在北大攻读历史学硕士学位,并以优异成绩毕业。



毕业后,母校向他抛出橄榄枝,邀请他留校担任历史系助理,但胸怀大志的胡士泰婉拒了这一邀请,选择进入中信集团工作。

在中信干着干着,胡士泰发现历史专业好像不太“香”了,在改革开放初期十分具有局限性。

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出国镀金,他也坐不住了。

凭借北大学霸的身份,他轻松拿到公司公派留学资格,潇洒地踏上了澳大利亚的土地。



在澳大利亚留学的日子里,胡士泰深刻体会到了作为亚洲人在西方社会的无奈。

尽管他学习成绩优异,可种族歧视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时不时把他罩住。

面试时莫名其妙的落选,学术讨论中被有意无意的忽视,这些经历没有激起他的斗志,反而像一把扭曲心灵的钳子,把他的心理一点点掰歪。



后来大家才知道,那段时间他开始嫌弃自己中国人的身份,满脑子想着只有彻底融入西方社会,才能获得梦寐以求的成功和尊重。

拿下冶金学博士学位后,胡士泰顺利进入澳大利亚第二大铁矿石生产商哈默斯利铁矿。他凭借自己的勤奋和聪明,很快在公司站稳脚跟。

好运说来就来,全球矿业巨头力拓集团收购了哈默斯利铁矿,胡士泰顺势成了力拓的一员。



在力拓,他的职业生涯突然开挂,靠着在中国积攒的关系网,成功帮公司拿到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笔大订单。这一单,让他在公司里一路升职,风光无限。

到了1997年,胡士泰做了个震惊众人的决定——放弃中国国籍,加入澳大利亚籍,还改了个英文名。

这个身份的转变,表面上看是他融入西方社会的“胜利”,实际上却成了他日后在中国进行商业间谍活动的挡箭牌。

家里人知道后拼命劝阻,可他铁了心要走,完全不顾和亲人之间因此产生的巨大裂痕,一头扎进了错误的深渊,再也没能回头。



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经济一路“狂飙”,钢铁需求一年比一年涨得猛。

力拓集团眼尖,瞅准这波商机,大手一挥,把熟悉中国市场的胡士泰派了过来,先是当中国区贸易代表,没几年又提拔成上海分公司总经理。

这头衔一到手,胡士泰可算拿到了“通关秘籍”,能名正言顺和中国各大钢企高管打交道,打着谈生意的幌子,干起了见不得人的间谍勾当。



胡士泰这人“演技”一流,深谙“入乡随俗”的门道,愣是把自己包装成“爱国华商”。

为了搞到情报,胡士泰使出浑身解数,最拿手的就是“酒桌战术”。他把中国式人情往来研究得透透的,隔三岔五组局,邀请钢企负责人吃饭。

饭桌上,他不着急问机密,先和人唠家常、称兄道弟,聊兴趣爱好,把气氛炒得火热。等大家喝得面红耳热,关系铁得像哥们儿了,他才装作不经意,聊起钢厂的运营情况。

那些企业高管被酒精冲昏了头,加上“兄弟情谊”加持,根本没防备,像倒豆子一样,把原料库存周转天数、进口矿平均成本这些核心数据全说了出去。

光靠酒桌还不够,胡士泰还有一堆“阴招”。他用现金、奢侈品收买钢企内部人员,有人没抵住诱惑,就成了他的“线人”。

他不嫌麻烦,专门往三四线城市的中小钢厂跑,和厂里的人套近乎,一点点织起人脉网。

拿到零散信息后,他还把数据整合起来,建成了中国钢铁行业的“情报库”。

碰上对国际行情不了解的中小钢企,他就故意吓唬人,制造恐慌,逼人家接受不合理的条款。



2003年,中国第一次以全球最大铁矿石进口国的身份,参与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胡士泰把这些年偷来的情报一股脑给力拓集团,让中方在谈判场上陷入被动。

谈判代表们都懵了,澳方每次出价都像掐准了中方的命脉,原来背后是胡士泰在捣鬼。这场谈判,中国钢铁行业吃了大亏,损失惨重。



在2004-2008年那四年间,国际铁矿石价格一路狂飙,这背后少不了胡士泰的操纵。

当时,中国钢铁企业本就像在市场浪潮中艰难前行的船只,胡士泰的价格操纵,直接往船上狠狠砸了块大石头。

按中国年均进口4亿吨铁矿石算,每吨多掏50美元,四年下来,真金白银白白损失超7000亿元人民币,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更损的是,胡士泰还哄着中国钢企和力拓签了一堆长期合同,市场行情变了,企业也没办法灵活调整采购策略。

这还不算完,他的手还伸向了国有资产。胡士泰联合部分手握进口资质的钢企负责人,大量进口铁矿石,转头就在国内黑市倒卖,疯狂捞钱。

2008年,国内铁矿石明明都供大于求了,在他的一番操作下,进口量愣是反常地增长了,国内铁矿石市场被搅得一团糟,好多钢企撑不住,只能破产关门。



中国钢铁行业陷入泥沼后,有关部门开始排查“内鬼”。2009年,行事鬼鬼祟祟的胡士泰进入了调查人员的视线。

7月5日,上海警方突袭力拓上海办公室,打开胡士泰的电脑,大家都惊呆了——里面全是数十家中国钢企的采购计划、库存数据、谈判底价等绝密文件,信息详细得让人头皮发麻。

这些如山的铁证,让他再怎么狡辩都无济于事。



随着调查不断深入,胡士泰的商业间谍网络全貌渐渐暴露在阳光下。

他收受钢企贿赂高达646万元人民币,拿着这些脏钱,为特定企业大开方便之门,在合同竞争中谋取不正当优势。

为了掩盖非法所得,他购置数栋价值上亿的豪华别墅,开着顶级豪车,过上了奢靡的生活。



2010年3月,法院对“力拓间谍案”作出判决。

胡士泰被认定犯有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和侵犯商业秘密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还要没收财产并缴纳100万元罚金,一同作案的其他三名中国籍力拓员工也分别获刑7-8年。



案件审理期间,澳大利亚政府的反应十分反常。

时任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多次公开为胡士泰“求情”,甚至异想天开,试图推动“囚犯交换协议”把他引渡回澳服刑。

澳媒更是颠倒黑白,把胡士泰包装成“贸易英雄”。

面对澳方的无理要求,中国政府态度坚决,毫不客气地拒绝:这个出卖国家的败类,必须在中国接受应有的惩罚。



在监狱里,胡士泰为了早点重获自由,表现得十分“乖巧”,也因此获得了减刑。

2018年7月,服刑8年零11个月后,他提前获释,随后就被驱逐出境,灰溜溜地回到了澳大利亚。

出狱那天,场面十分尴尬,没有一个亲人来接他,曾经风光无限的他如今众叛亲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