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杜卓滨

2024年,随着一场几乎全民参与的南北方文旅大“喊话”,“四川鱼子酱”作为“四川礼物”成功“出圈”。无数四川网友惊呼,原来这一“高端的食材”就产自我的家乡。


“四川造”鱼子酱。受访者 供图

5月15日,“长征路上看四川”大型宣传教育活动·雅安行,走进天全县,记者见到了这个建设于2010年的“高端鱼塘”。

据四川润兆鲟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军介绍,作为全球鱼子酱市场的头部企业,目前该公司有养殖基地11个,其中在天全的养殖基地是最大的,达350亩。2024年,该公司鱼子酱年产量已经达到63吨。2025年,他们在天全基地新建的鱼子酱综合加工厂将投产,设计年产能可以达到200吨。

“四川造”的底气:

来自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川字号”农产品

“畅销全球的产品为什么选择在四川天全投资建设?”

5月15日中午,上百斤的鲟鱼在池塘里悠闲地游着。看着这个古老的“大块头”不时摆动尾巴,扒拉起水花,记者不禁产生了好奇。

“环境好!”对此,李军坚定地说出了他的答案。

在他的讲述中,环境既指天全县的自然生态环境,又指天全县的投资环境。

从自然环境上看,天全县背靠二郎山,是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大熊猫国家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二郎山的高山冰雪融水,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水温适宜。同时,优良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也非常适合冷水鱼养殖,为鲟鱼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因此,我们才生产出来自熊猫故乡的鱼子酱。”李军称,除了自然环境外,政府的热情服务也是他们在天全投资建厂的一个重要因素。

“天全县政府从主要领导到具体的工作人员都对我们企业关爱有加,积极主动帮助我们解决土地、资金等问题,给我们增强了投资的信心,特别是在我们扩建二期、三期的过程中,政府给了我们巨大的支持,从办理土地手续到配套建设基础设施,服务都很到位。”李军称,政府的举措,让他们投资放心也舒心。


天全县鱼子酱生产基地。受访者 供图

“流量”的流向:

品牌度的提升和正扩大的生产规模

时隔一年,回首去年泼天流量在鱼塘里搅起的阵阵波浪,李军告诉记者,“流量”已经留下。

“目前,鱼子酱这个品类不能说做到家喻户晓,但至少品牌度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越来越多的餐厅品控商、商场企业供货商,个体消费者慕名上门。”李军介绍,为了让“流量”流得更远,他们在品牌推广上也更加细化,针对不同市场、不同渠道有所分工。例如,针对礼品需求,他们就专门成立部门,更精准服务客户和进行推广。

“与此同时,如同鱼子酱被大众熟悉,鲟鱼鱼肉也需要一个被知晓和接受的过程,我们正在研发和推广鲟鱼片等鱼肉食品。”李军告诉记者,在生产端他们在天全基地新建的鱼子酱综合加工厂将投产,设计年产能可以达到200吨。看向更远的未来,他们还计划在乐山新建一个5000吨容量的养殖基地,未来的鱼子酱产量将达到每年400到500吨。


“长征路上看四川”大型宣传教育活动·雅安行走进天全县。杜卓滨 摄

更远的池塘:

立足于“共享鱼池”的乡村振兴

聊到未来,这位“窝”在鱼塘边,和村民们打交道多年的企业家,指着园区内的一块展板说:发展共享鱼池。而展板上则有显眼的文字写着:实现鱼池“一池生三金”。

展板显示,所谓三金,一是企业在流转村民土地时,支付给村民的租金;二是村集体投资与企业共建共享鱼池后,分得的股金;三是村民经过养殖技术培训后,在企业工作获得的薪金。


天全县鱼子酱生产基地里的鲟鱼。杜卓滨 摄

李军称,发展共享鱼池是他追求“做大做强四川冷水鱼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梦想的路径之一,另外他们还解决了当地村民务工问题,为当地提供了就业岗位约200个,人均年收入增加4万元以上。“还有农户在学习掌握鲟鱼的相关养殖技术后,自发建设鱼池,扩大生产,带动18个村共3000户农户,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全县平均水平约30%。”

“同时还促进特色小镇建设。”李军介绍,目前,他们所在园区已经建设成为省五星级的现代农业园区,正在创建国家级农业园区,并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所在的天全思经镇也借此成功创建成为全国唯一的鱼子酱特色小镇。

共享鱼池无疑是李军以赤子之心,奔向这座二郎山脚下的城市,这座城市也在热切地回应着。

据介绍,天全县正在加快建设总投资10亿元的鱼子酱特色小镇,将完善游客接待中心、旅游服务等设施,打造温泉酒店、特色民宿、亲水河岸等业态,进一步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