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夏的风掠过枝头,临平塘栖果园里的“黄金果”便悄然成为水果市场的焦点。
大棚内,个大味甜的塘栖枇杷泛着诱人光泽,刚上市便被抢购一空;果园里,露天枇杷缀满枝头,引得游客纷至沓来。
千年前,塘栖枇杷便已是宫廷贡品;千年后,它依旧如一颗璀璨明珠,牢牢占据着不少人心中“江南第一果”的宝座。塘栖枇杷究竟凭何从众多枇杷品牌中脱颖而出?这份“独宠”的背后,又藏着临平塘栖怎样别具一格的发展密码?
今天,让我们将视线投向缀满果实的枝头、繁忙有序的工厂,以及充满活力的城市街巷,一同揭开塘栖枇杷强势“出圈”的独特密码。
这两天,塘栖各地建起了枇杷销售区(点),果农们亮出一筐筐金灿灿的塘栖枇杷,构成了一道独具韵味的风景线。正忙着招呼顾客的村民朱凤华笑容满面:“今年枇杷的个头整体比往年稍小些,但因为雨水少、光照足,吃起来反倒更甜咧!”
事实上,这“一口甜”的背后,正悄然上演着一场“精”字当头的品质革命。
首先是品种上的“精进”。就拿“软条白沙”来说,早在2010年,临平区农业农村局就联合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开展软条白沙优系选育工程,并引进国内外枇杷良种资源开展杂交育种研究。历经长达十几年的选种、育种、引种过程,塘栖枇杷的产量、效益、口感都得到了极大提升。部分白沙枇杷的甜度甚至能达到20多度。
就在前不久,首批近100棵塘栖枇杷种质资源圃中的优质种苗被种进了莫家桥村的部分果园。今年,塘栖将推动包括浙白系列、迎霜、漫山虹等品种在内的1万棵优质种苗“落地”。这批种苗会带着提高单果价值、保障结果率、降低管理成本的使命,用5年左右的时间,回答“千年贡果如何焕新升级”之问。
“精”,也指精耕细作。去年发布的《塘栖枇杷全产业链综合提升行动方案》中提出,要加快枇杷种植基地数字化改造提升,目标是到2028年,建立较为成熟的塘栖枇杷数字生长模型,临平区枇杷数字化生产基地总数达到5家以上。
这样的数字化发展导向,在不少塘栖枇杷种植园里已初现端倪。若你走进塘北鲜果现代农业园的枇杷大棚,会发现果园里“黑科技”满满:水肥一体化设备为枇杷精准“输液”,智能温控系统让枇杷住进了“空调房”,驱鸟系统为枇杷“站岗”,电子屏则实时显示着棚内的气温、湿度、光照强度等关键参数。
“数字化大棚种植的塘栖枇杷更加早熟,甜度更有保障,而且不受冻害影响,产量能达到露天枇杷的两倍左右。”塘北鲜果现代农业园区技术负责人蔡斌军笑着说道,“今年我们园区的大棚塘栖枇杷亩产达到了1300斤左右,几乎是去年的两倍。”
“精”还体现在品牌的精细化管理上。为了守护好塘栖枇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身份,近年来,塘栖镇多次开展专项行动,整治假冒伪劣、缺斤少两等问题,实现从包装印刷、市场流通到终端销售的全链条监管。今年,塘栖枇杷还有了“身份证”——统一定制的包装盒上印着二维码,消费者扫码便可获知枇杷的合格证、生产企业、产品溯源等信息。
塘栖枇杷“周边”如何圈粉无数?
刚进入5月中旬,杭州塘栖枇杷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门前便已热闹非凡。附近的村民们肩挑手提,带着一筐筐色泽诱人的枇杷鲜果汇聚于此,静静等待统一收购。
而在生产车间内,统一收购来的枇杷正在自动化生产线上有序流转,经过榨浆、杀菌、灌装等工序,摇身变成一瓶瓶鲜甜可口的枇杷果汁。
“塘栖枇杷鲜果的赏味期不过短短20余日,经过深加工之后,这份‘甜蜜’能延续一整年。”公司负责人李强目光中满是自豪。去年,他带领团队攻克了枇杷原浆保鲜技术难题,让公司推出的塘栖枇杷果汁成了“爆款”,首批5000瓶在上市前便被预订一空。
谈及今年的规划,李强透露:“目前我们已经生产了超过10000瓶果汁,预计总产能将突破10万瓶大关。未来,我们还将围绕健康消费趋势,开发低糖枇杷果汁、零添加枇杷膏等多元化产品,为消费者带来更多舌尖上的惊喜。”
塘栖枇杷浑身都是宝,塘栖人对枇杷的“物尽其用”也远不止于此。丁河村共富工坊内,枇杷叶茶已进入批量上市前的最后准备阶段;同福永酒厂内,一缸缸枇杷酒正在发酵;法根食品公司里,枇杷酥、枇杷水晶糕等糕点是店里的“明星产品”;百年老字号“王元兴”酒楼里,枇杷土焖肉成为食客们的必点特色菜……一颗小小的塘栖枇杷,已衍生出10余种深加工产品,玩出了“七十二变”。
“我们计划到2028年,实现塘栖枇杷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5亿元,其中二产加工业产值超5亿元,带动果农亩均增收1000元以上。”塘栖镇社区治理与农业发展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这场“致富梦”的背后,不仅仅是几个人、几家公司的努力,而是集全村、全镇、全区之力的托举。这几年,塘栖镇着力加快枇杷产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连续多年举办直播电商培训,帮助果农掌握现代电商营销技巧,让塘栖枇杷销售更好地走上“云端”。
在这一背景下,丁河村组建了“鱼鹰共富村播团”,邀请村民、农创客当主播,直播带货枇杷叶茶等产品;塘北村成立了“美蚕娘共富工坊”,帮助农户销售枇杷花茶、枇杷米塑等特色产品。一大批勤于生产、善于管理、专于研发、精于营销的塘栖枇杷行业专精人才大展身手,让塘栖枇杷“周边”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现在,很多塘栖枇杷深加工产品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大家都在想办法、找突破。”塘栖枇杷行业协会会长张国顺眼里满是憧憬,“未来,我们希望塘栖枇杷‘周边’能走出江浙沪,走向全中国,甚至跨出国门,彻底打响塘栖枇杷的‘金字招牌’。”
让枇杷为城市代言,塘栖做了什么?
在塘栖枇杷“出圈”的同时,“塘栖”也得以脱颖而出。这片被京杭大运河滋养的土地,凭借平坦如砥的地势、纵横交错的水网与温润宜人的气候,不仅孕育出枇杷界的“顶流”,也为城市发展铺就了充满无限可能的画卷。
以枇杷为纽带,以节庆聚人气,“节日经济”成为激活这个千年古镇的“金钥匙”。据了解,塘栖镇已连续27年举办枇杷展销活动,截至目前累计接待游客1500余万人次,实现营业总收入47亿元。
今年的塘栖枇杷展销活动更是惊喜升级:全新绘制的旅游地图如同一张“藏宝图”,全景式展现了塘栖古镇的古朴韵味、超山风景区的秀丽风光、丁山湖的碧波荡漾以及枇杷采摘点、农家乐等旅游资源,供游客自由赏玩,以期将塘栖枇杷自带的“流量”注入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广袤田野。
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乡村。比如,塘栖村借着“中国枇杷第一村”的招牌,探索“三众三园”发展模式,打造了“共富果园”“共富乐园”和“乡村共富研学中心”,并引入草莓君生态农场、卡丁车、水上乐园等项目,实现节假日最高日均营收6万元;超丁村盘活闲置资产,打造“见山小院·麦田咖啡”,并在枇杷季推出特色产品,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塘栖枇杷;莫家桥村打造特色集市“莫集”,在集中销售塘栖枇杷的同时,带动周边农家乐、露营地发展。
接下来,塘栖镇将加快“一山一湖一古镇”沿线景观改造提升,合理规划塘栖枇杷采摘体验、休闲观光、农家乐民宿等产业布局,并充分利用村社闲置资源,助力发展塘栖枇杷精深加工产业和农旅研学产业。
到2028年,建成塘栖枇杷规模农旅体验基地10家以上、枇杷采摘体验点40个以上,提供枇杷特色乡土餐饮的三星级以上农家乐20家以上,塘栖枇杷休闲旅游业产值达到8亿元以上——在这一个个“小目标”里,如何以枇杷撬动城市能级提升的答案,正逐渐清晰。
从古时的宫廷贡品,到如今的“网红”水果;从单纯的农产品,到亮眼的城市IP,小小的枇杷不仅甜了一座城,更以三产融合的“塘栖模式”,回答着千年农业文明的现代命题——老树新枝,何以常鲜?
我们满怀期待,这颗承载着希望与梦想的“黄金果”,能走向更加广阔光明的未来,书写出更具辨识度的新时代乡村共富传奇。
来源:杭州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