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网

如果说现代发达的城市文明是上海的“今生”,那么古老的盐业文明无疑是上海的“前世”。上海作为中国东部河海交汇的枢纽,自古便是人类文明与海洋产业交融的核心地带。海盐产业,作为海洋经济特色的主导产业,不仅是上海古代经济的重要支柱,更是中国海洋文明演变的生动缩影。

先秦到汉唐时期,上海产盐带主要分布在金山、奉贤一带。五代以后扩大到宝山、南汇沿岸。宋元明时期,浦东、奉贤、金山等出现了大规模的盐场,反映了江南古代盐业发展的盛况。明代中叶以后长江口扩张、淡水下移,产盐带不断萎缩,盐业步入衰落阶段。至道光年间长江口门内古盐场基本消失。

到了近现代,上海,作为中国和远东人口最多、生产力最大的工商城市和口岸开始崛起,形成了最重要的社会和人文因素,对长江口盐史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部盐业史,既是一部产业史,也是一部经济史、社会史、环境史、生态史;既是对历史地理的复原,也是对生态地理的重构。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副教授鲍俊林的新作《长江口盐业简史》一书,全面展现了上海地区盐业发展与人类文明演变的重要面貌,从盐的视角呈现了中国海洋文明发展的侧面。

当你漫步在新场古镇的老街上,是否会想到这里曾经是繁华一时的盐业重镇?当你听到航头、大团、六灶、下沙、三灶、盐仓、灶港这些略显奇怪的地名时,可想过这些曾是古代盐业生产和流通所留下的痕迹?

虽然昔日的盐场消逝,盐业已无,取而代之的是今日的现代文明和城市繁荣,但是那段历史仍旧需要我们不断汲取和怀念。

5月14日下午2:00,复旦大学资深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图书馆馆长葛剑雄,《长江口盐业简史》作者、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副教授鲍俊林来到上海图书馆东馆,以盐为媒,与嘉宾读者共同探讨上海的前世“文明”。


葛剑雄在本书序言中指出,前两年盐业部门公布了一项数据:我国供应的食盐,海盐只占5%,其他主要是岩盐。这出乎不少人的常识概念,因为他们一直认为,既然中国东南面临大海,有18000千米的海岸线和那么多海岛,自然应该以供应海盐为主。其实他们混淆了一个概念:资源所在地不等于就是产地,产地也不等于行销地或消费地。

食盐是人类的生活必需品,在市场经济中也是一种商品。既然是商品,就得讲究价格和利润。商品的价格取决于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不同时期、不同生产力条件、不同社会制度,同一时期不同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下,食盐的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都可能不同,甚至有悬殊的差异。

就以海盐而言,理论上海水都含盐,都能用于产盐,实际却不是那么简单。海水自然形成盐结晶又能为人所获取的情况很少,绝大多数是人类利用海水生产的。要选择海水浓度高且容易汲取、拦蓄、蒸发的地方,还得考虑阳光、风力的条件。一般要选合适的海湾、滩涂,建成盐田。用卤水煮盐时,还得有多种制盐工具,需要消耗大量燃料,又得计算燃料的来源和价格,这些都是生产成本的一部分。

人均食盐消费量基本上是一个常数,产区的产量与消费区、消费量有相对稳定的关系。产量超过了消费量会造成供过于求,导致滞销和价格下降;反之则会供不应求和价格上涨,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产销区间的调整或重新组合。从产区到销区的物流成本必定要计入食盐的销售价格,在交通运输手段原始落后的前提下,产区离销售区不能太远。如果在合理的物流范围内没有足够多的消费人口,即使自然条件合适,也不可能产生产地。如果原有的消费人口减少或迁离,又会导致原有产地的萎缩或终结。

交通运输路线和手段的改变导致物流成本的变化,如水运与陆运、人力和机械、路线的改变,直接影响到产地和产量的变化,大幅度的变化最终会改变产销的基本关系和格局。在只靠人背马驮的条件下,物流成本往往远超生产成本,导致很多交通不便的山区的盐价更为昂贵。通了公路、铁路之后,物流成本大幅降低,生产成本低的岩盐完全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输送,成了商品食盐的主体。

历史上滨海与河口地区是重要产盐地,但难免受到潮汐和海洋灾害的影响,为了防灾抗灾,就需要修筑堤塘坝闸和相关设施,还要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或突击性的修复加固。这与食盐生产往往不能兼顾,造成对盐产地的直接影响,如占据或毁坏了原有盐田,影响或截断了海水来源,或者影响了海水的盐度。为了就近取土,有时不得不毁坏已有盐田。对芦苇和荒草的需求,导致保留或扩大滩涂的需求,直接影响到盐田的范围。

当同样的芦苇荒草滩涂的土地产值超过盐产值时,废盐田复滩涂就是必然的选择。当本地产盐价失去竞争力时,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成为有效措施。近代随着人口压力的增加,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林牧副业的进步使沿海滩涂荒地有了多种更合理有效的利用方式,于是开发利用已久的盐田陆续被改造为农田、牧地、林草地、工业用地、生态保留地,也有些盐田成了聚落或休闲空间。

此外,明清以来盐引制度的变化,官府专卖制度和行销区的变迁,对私盐取缔与打击的力度,跨区域贸易对食盐生产和运销的影响等,诸如此类的社会和人文因素,也都影响着盐业的兴衰演变,有时比自然因素的作用更大、更剧烈。

所以,一个区域内盐业的兴衰历史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复杂互动的产物,是当地人群的生活、生产、生存方式与所在空间的各种自然因素长期作用和调适的结果。由此产生的研究成果既是一部产业史,也是一部经济史、社会史、环境史、生态史;既是对历史地理的复原,也是对生态地理的重构。

鲍俊林的《长江口盐业简史》以长江口——长江三角洲的前缘,即长江与东海的交汇地带——为论述范围,分析了该区域的盐业兴衰过程,揭示了长江口盐史在全国盐史变迁上的共性,以及它具有的地方特殊性。这一范围自然环境错综复杂、人类活动强烈频繁、生态系统敏感脆弱,特别是近代上海这个中国和远东人口最多、生产力最大的工商城市和口岸的崛起,形成最重要的社会和人文因素,对长江口盐史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这只是一部简史,但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我认为,此书体现了作者多年来的研究基础和水平,达到了预定目标,是一项符合我期许的成果。

(本文资料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提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