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的知识体系中,“四大文明古国”与“四大发明”是从小就耳熟能详的概念,深深扎根于我们的思想观念之中。
然而,近年来,关于这两个概念的争议不断涌现,有人认为它们是“伪概念”,在世界自然历史中缺乏足够的认可度。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争议背后的观点与论据。
“四大文明古国”这一说法出现不过一百多年,据说是梁启超臆造出来的概念。在满清末年王朝崩溃的乱世背景下,梁启超创造了诸多新鲜词汇,“中华民族”便是其中之一,而“四大文明古国”同样被认为是他的“发明”。
支持者认为,这一概念从未得到世界主流学界的广泛认可。从国际上对世界文明史的研究来看,主流观点认定的主要文明多达21个,其中包括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罗马文明、希腊文明、赫梯文明、古印度文明等,中华文明也位列其中。
但在这21个主要文明中,中华文明并非最为突出,甚至在前列竞争中都面临挑战。以苏美尔文明为例,它被一些人戏称为“外星人带来的文明”,其起源可追溯至7000年前。
当华夏先民还在黄河流域茹毛饮血时,苏美尔人已经建立起城邦,形成国家制度,创造了文字,掌握了冶金技术。如今我们习以为常的每周七天、每小时60分钟、每分钟60秒的计时方式,都源于苏美尔人的创造。
在天文、历史等领域,苏美尔人的认知也远远超越了后来的诸多文明。甚至有观点认为,华夏文明中的一些元素,如算盘,都与苏美尔文明存在关联,苏美尔文明中类似算盘的“算筹”被视为算盘的早期雏形或原型。
此外,古巴比伦、亚述、赫梯以及辉煌的希腊、罗马文明,在诸多方面都展现出极高的成就,相比之下,华夏文明在内容上与之存在一定差距。在数学领域,虽然华夏文明有勾股定理、九章算术等成果,但与古埃及等文明流传下来的数学公式相比,仍被认为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在理性和逻辑思维的体现上。
再看“四大发明”,即指南针、炸药、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专家提出,但同样未得到国际主流的广泛认证,仅仅在中国人内部广泛流传。
有人以鸦片战争为例,指出国际上对1840年和1856年的两次战争称为“中英通商战争”,而非中国人所认知的“鸦片战争”,借此说明类似的概念存在着认知差异。
在“四大发明”的具体内容中,地动仪和司南常被作为争议的焦点。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几乎是每个中国人都熟知的故事,但实际上,历史上并没有确凿的实物证据证明其真实存在,仅仅是在某些资料中有过描述。
1949年后,博物馆专家、古代科技史专家王振铎,为了印证中国四大发明的伟大,依据古代科技文献资料,凭借想象制造出了地动仪模型。然而,以现代科技水平来看,按照他的模型进行复制,根本无法实现预测地震的功能,甚至在面对房屋拆除等剧烈震动时,也难以做出有效反应,这使得地动仪模型的科学性受到严重质疑。
司南在教科书中的形象是铜板上放置一个勺状铜勺,用于指南,但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由于地球磁场较弱,较大的铜勺根本无法感受到足够的磁力来准确指南,这种设计更多的是一种想象和臆造,在现实中不具备实用性 。
造纸术方面,传统观点认为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但距今不到2000年。然而,在开罗博物馆中,保存着古代埃及人制造的莎草纸,它同样是用植物纤维制造,符合现代纸张的概念,且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
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中,也存在着早于蔡伦造纸的纸张实物,这使得“造纸术是中国人最早发明”的说法显得牵强。虽然蔡伦可能在造纸技术上有自己的创新,但从时间先后和历史证据来看,很难将造纸术的发明权完全归于中国。
活字印刷术由南宋毕昇发明,但从中国古代典籍的印刷情况来看,明清时期流传至今的典籍大多采用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的应用相对较少。这是因为汉字数量庞大,常用汉字就有三四五千个,在没有电脑排版的古代,依靠人工排版活字印刷极为不便,效率远不如雕版印刷。
而欧洲印刷术的发展被认为是得益于文艺复兴之后的科技进步,由于欧洲字母相对简单,无论是拉丁字母还是罗马字母,数量有限,采用活字印刷在技术上更容易实现突破,且没有证据表明欧洲的印刷术受到了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影响。因此,将活字印刷术列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也存在诸多争议。
至于火药,虽然是中国的重要发明,但中国人更多地将其用于制作鞭炮等娱乐活动,而火药真正在军事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成为热兵器的代表,则是在欧洲。这也使得火药作为中国四大发明的影响力和实际应用效果受到了一定的质疑。
对于这些争议,有人认为是在刻意挑刺,破坏民族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但争议者强调,梳理这些概念并非是要否定中华文明的价值,而是希望人们能够对自身文明和历史有一个清晰、客观的认识。
如果仅仅沉浸在虚幻的荣耀之中,就如同一个人躺在祖上的荣誉簿上不思进取,不利于对世界产生真正的认知。对于学生而言,如果从小接受“四大文明古国”“四大发明”的固有概念,在学习世界其他文明历史时,可能会产生轻视和傲慢的心态,不利于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去学习和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
只有认清自身与世界的差距,才能明确努力的方向,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以理性和逻辑的思维去看待世界,避免陷入虚幻的民粹主义,产生不切实际的优越感。
当然,在探讨这些争议时,由于记忆和资料的局限性,部分数据和事例可能存在一定出入,但核心的争议点和思考方向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反思,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