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上海博物馆特别邀请上海市第四聋校师生代表走入上博东馆,以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新体验”活动回应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在此次活动中,上博东馆文物保护修复展示区首次对观众开放,邀请孩子们走入其中,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


现场照片 赖鑫琳 摄

当日,师生代表进入文保修复馆、创意工坊,认真聆听非遗传承人讲解九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历史传承与发展,近距离观看技艺工具,用双手触摸非遗作品,感受历史温度。之后,他们前往古代文明探索宫,体验青铜器修复、古陶瓷修复、田园考古等特色活动项目。在互赠礼物环节,学生代表向非遗项目代表赠送了他们自己书写的书法作品,同时也收到了上海博物馆回赠的文创产品。


现场照片 赖鑫琳 摄

“本次活动邀请大家进入文物保护修复展示区感受文物修复师们的工作场所,这是上海博物馆东馆自去年开放以来,首次邀请观众进入文物保护修复展示区,希望通过这种沉浸式的参观,带给大家全新的体验。”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黄河表示,上海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始终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博物馆在快速变化社会中的新定位、新功能,努力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化体验。


现场照片 赖鑫琳 摄

近两年来,上海博物馆积极开展“非遗进社区”“非遗进学校”等活动,此次活动邀请上海市第四聋校师生代表参与,特别安排他们参观文保修复馆、创意工坊,体验古代文明探索宫等活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更直观、更生动的方式服务于这些孩子。

上海市第四聋校校长章苏妮介绍,该校与上博非遗的缘分始于2021年。四年来,从“古籍修复非遗体验”走进校园,到“乐游上博”研学活动,再到参观“实证中国”特展,如今,他们又在上博东馆开启新的非遗技艺体验之旅。“希望能与上海博物馆继续紧密合作,将更多非遗活动带到听障学生身边,持续为他们带来丰富的文化体验,助力他们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茁壮成长。”


现场照片 赖鑫琳 摄

此次活动是上博以非遗为纽带,促进文化包容和社会赋能的一次实践。未来,上海博物馆将继续深耕非遗传承与发展,分层、分众关怀不同人群需求。

原标题:《文物保护修复展示区首次对观众开放,听障学生在上博东馆沉浸式体验非遗》

栏目主编:施晨露 题图来源:赖鑫琳 摄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钟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