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毕业不久的小杨,每天早上七点半准时到政务服务中心报到,穿着统一的制服在窗口为群众办理各类证件。大多数人都尊称他一声"小杨科员",以为他是正经的公务员。
然而只有他自己清楚,工资卡上打款的并不是财政局,而是一家人力资源外包公司。这看似是几个字的出入,本质上可是截然不同的差别,在小杨的工作证背面,也赫然印着"劳务派遣"四个小字。
这意味着同样的工作,他只能拿到编制内同事六成的工资,还没有任何晋升空间。劳务派遣不属于体制内,本质上只是没有编制的“临时工”,这一点多数大学生都清楚,近些年来也有不少大学生选择报考劳务派遣岗位,当做一个过渡的选项,这种选择无可厚非,但碍于信息差的存在,不少大学生误以为这4个岗位也是体制内,建议同学们提前了解,避免选错了路。
一、大学生村官
不少农业院校毕业的名校大学生,带着"改造乡村"的理想来到小山村里,担任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这些大学生村官的加入,不仅促进了乡村的发展,也为改革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名校毕业生选择成为大学生村官,一方面是为了实现理想,打破外界对大学生“不能吃苦”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谋求一份稳定的发展,但大学生村官真的是体制内的工作吗?
相比体制内的岗位,大学生村官实则是临时工,虽然村官服务期满可以加考公分,但在报考省厅岗位时,就会发现,原来基层经历不等于基层编制,大学生村官虽然能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没有基层编制。即便能抓住期满转编的机会,也仅限于乡镇岗位,显然缺乏核心的竞争力,对于今后发展的助力也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期待。
二、法院书记员
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尤其是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法学专业学生,都会被法院书记员的招聘所吸引,乍一看这个岗位的名称,会认为只要考上了就算挤进了体制内,可了解不全面的大学生,直到收到录用通知才发现——上面明确标注"劳务派遣制"。
若非就业陷入困境,相信不少法学专业的同学们也不会因为一时的冲动,在不了解该岗位的本质之前就冲动报考,更何况现在的法院书记员,从薪资待遇到社保标准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这也是导致许多大学生兴冲冲的考进去,最后却一脸失望的选择离开,甚至觉得自己是“被骗了”。
三、辅警,协警
辅警、协警这类岗位,也具备不小的迷惑性,表面看上去,辅警、协警穿着和正式民警差不多的制服,唯一的区别孩子少肩章上没有有警号,可殊不知看似简单的一串数字,却是体制内身份的象征,没有了这串警号,无论大学生在报考环节经过了多么激烈的竞争,都改变不了自己是“临时工”的事实。
近些年选择辅警、协警的应届毕业生并不罕见,一部分是因为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才选择这个岗位过渡,而另一部分人则是觉得,这是距离体制内最近的工作岗位,幻想着以后能有机会转入正式的编制,这样的机会虽然有,可难度却丝毫不比直接报考正式警察编制低,而且名额有限,竞争同样激烈。
四、社区工作者
社区工作者的岗位近些年宣传力度不减,尤其是那些为了卖课的辅导机构,更是恨不得把社会工作者直接吹嘘成“体制内的公务员”,也正因部分机构的夸张宣传,才让不知情的大学生上当受骗。
社区工作者工作稳定、有基本工资绩效,这些没有问题,但这类工作群体与体制内并无关系,且工作内容也远没有考生们幻想中的那么轻松,基层工作与轻松自在必然是毫不相关的,能积累丰富工作经验的前提,必然是要面临更多的挑战。
去年有32%的考公学生,直到政审阶段才知道自己考的是临时岗,这些岗位往往巧妙地藏在招考系统的"其他"类目中,或者被外包公司包装成"政府直聘",或被机构夸大宣传成了体制内的招聘。
新毕业的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容易被"公务员"、"事业单位"等光环迷惑,忽视了合同细节中的风险提示,选择临时岗过渡本身没问题,关键是要在做决定之前先了解自己所选择的岗位,避免因为“被骗了”而后悔,影响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