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月才刚开始,冷战就卷土重来。
5月12日,中美高层在日内瓦谈拢并发布联合声明,双方不仅大幅降税,还约定接下来90天内继续协商,建立新的沟通机制。
本以为贸易战要偃旗息鼓了,没想到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还没来得及庆贺,美方就突然翻脸,不到48小时,特朗普政府就连发三道威胁,明显是等不及要中方"大出血"。
然而,中国并不吃这一套,立刻祭出了稀土最严管制手段,给美方当头一棒。
所谓"别后情更深",这场跨越大洋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霸权思维与公平贸易的拉锯,究竟谁能笑到最后?90天后的结局,又将如何呢?
美方连放三狠话:白宫、商务部、前大使齐上阵?
刚刚握手言和,美方就露出獠牙。从5月12日起的48小时内,美方连发三道威胁,一步步升级对华施压。
先是特朗普翻脸如翻书。
12日在白宫介绍谈判情况时,他一边表达对谈判结果的"赞赏和欢迎",一边话锋一转,威胁道:如果90天内谈判未能达成协议,关税可能从目前的30%上调至"明显更高"的水平。
这边握手,那边就把刀架在脖子上了?
第二道威胁更猛。
13日,美国商务部宣布撤销拜登政府的AI扩散规则,并威胁将加强全球半导体出口管制。
最狠的是,他们点名中国企业华为和中国AI,警告称"在世界任何地方使用华为昇腾芯片均违反美国出口管制",还威胁若将美国AI芯片用于中国AI的训练和推理,将面临"潜在后果"。
这招可谓直戳中国痛点。
众所周知,半导体是中国产业升级的最大"卡脖子"领域。
中国AI虽然发展得不错,特别是在算法创新和实际应用方面有自己的看家本领,不过高性能AI芯片还得从国外买一部分。
这回美国商务部的新限制就是要卡咱们这个脖子,短期内肯定会给中国AI行业带来些麻烦。
第三道威胁来自芬太尼问题。
联合声明中,美方因芬太尼加征的20%关税还未取消。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3日才敦促美方不要推卸责任,美国前驻华大使伯恩斯就立刻叫嚣:20%关税是对中国的"明确警示",如果不配合美国解决这场"公共卫生危机",中国将付出代价。
伯恩斯这话与特朗普政府立场一致。特朗普加征这20%关税时,就指责中国未能有效遏制芬太尼及其前体化学品流入美国。
90天内如达不成协议,特朗普很可能借此重新加税,伯恩斯的威胁也就成真。
美方为何如此急不可耐?说白了,就是怕"中国出血太慢"。
关税战开打四个月,美国已经感到疼痛——一季度GDP意外萎缩0.3%,是三年来首次负增长。
连《华尔街日报》都发社论说特朗普"投降"了。但是,美方并不打算真正讲和,而是想先缓口气,再找机会下狠手。
谈判桌上握手言和,谈判桌下暗藏杀机。美国这套"笑面虎"的把戏,中国见得多了,这次怎么可能不防备?
中国反击:稀土管制全面加码,戳中美国要害
面对美方的突然变脸,中国并不慌乱。
就在美方放狠话的第二天,5月14日,中国政府召集商务部等10个部门与内蒙古等七个省份召开部署会议,要求加强稀土全链条管控:运输、制造、销售、出口,每个环节都不放过,确保"不缺位、无死角、无遗漏",严防战略矿产非法外流。
这一招可谓是绝杀。
稀土被称为"工业维生素",是制造高科技产品的关键原料,在军工、新能源、电子等领域都不可或缺。
中国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上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控制着全球约80%的稀土加工处理能力。
美国虽有少量稀土矿产,但几乎没有提炼能力,95%以上依赖进口。
稀土牌一出,美国立刻感受到压力。
据彭博社报道,谈判前美方就曾提出,将对华关税降至60%以下,以换取中方放松稀土管制,缓解美军工和新能源产业的生产压力。可见稀土问题已经成为美方的"心腹之患"。
中方为啥能这么有底气?因为准备工作做得足。
早在今年2月,特朗普刚开始加征关税时,中国就已迅速反击:2月10日对美煤炭、液化天然气加征15%关税,对美原油、农业机械等加征10%关税;3月10日又对美鸡肉、小麦等加征15%关税,对美大豆、猪肉等加征10%关税;4月10日对美加征关税税率从84%提高至125%,直接回击美国的"对等关税"。
除了关税战,中国还有更致命的牌——战略资源牌。
从2024年底开始,中国就加强了对镓、锗等战略金属的出口管制。
美国《大西洋月刊》专栏作家卡玛警告:"中方打造了一系列'进攻性经济武器',包括加强稀土出口管制、对美国企业展开反垄断调查等,甚至可能完全禁止知名美企在华经营。"
最近的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证实,美国自己的稀土大企业MP Materials因为特朗普征的高关税,已经不再把稀土原料送到中国加工了。
这家公司是美国"摆脱中国稀土控制"的最大希望,如今被关税击中,不得不停止对华出口。稀土牌一出,美国伤得比中国还深。
中国的这次反击,不仅是为了捍卫自身利益,更是向美国传递清晰信号:你的关税大棒吓不倒我,我也有让你痛的筹码。
如果你想谈,我们可以平等协商;如果你想斗,我奉陪到底。
90天较量:谁会笑到最后?谈与打如何交替?
90天倒计时已经开始,这场没有硝烟的较量,究竟谁会笑到最后?
从目前的态势看,双方都在为长期博弈做准备。
美方想在这90天里迫使中国在半导体、AI等关键领域做出让步,目标是遏制中国高科技发展;中方则想通过稀土等战略资源的反制,迫使美国回到平等协商的轨道上。
这场博弈有四个关键因素将决定最终结果:
第一,美国国内经济压力。
虽然特朗普嘴上强硬,但美国经济已经出现"关税疲劳"。一季度GDP萎缩,通胀压力上升,多个行业喊痛,华尔街也不看好持续加税。
11月大选临近,如果关税战持续拖垮经济,特朗普的选情将受到严重冲击。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去年就预言:"美国没有筹码跟中国打持久战。"
现在看来,确实如此。美国对中国加的税,最终都转嫁到了美国消费者身上。
据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估算,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已经让每个美国家庭平均每年多支出约1800美元。
第二,中国的战略定力和反制手段。
与2018年相比,如今的中国在应对贸易战方面更加冷静和有序。经济韧性增强,出口市场多元化,供应链优势依然明显。
尤其是稀土等战略资源的制约,给了中国有效的反击武器。
同时,中国还有更多牌没出。
比如可以对美国在华企业开展反垄断调查,限制美国芯片企业在华业务,减少美国国债持有量等。这些手段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使用,但我们也不会任人宰割。
第三,全球市场反应。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不仅打击中国,也扰乱了全球贸易秩序。多国都对美国的单边主义感到不满。一旦美国过度施压,可能会促使更多国家与中国站在一起,共同应对美国的贸易霸凌。
第四,两国领导人的政治考量。
特朗普需要在11月大选前拿出"政绩",但如果关税战导致经济衰退,反而会适得其反。中国领导层则更看重长期发展,不会为短期利益做出原则性让步,但也不希望与美国全面对抗。
综合来看,最可能的结局是:在90天内,双方会有一系列的谈判和较量,互相试探底线。
美方会不断施压,中方会坚定反制。
最终,美方可能会在一些非核心问题上妥协,双方达成某种有限度的协议,但在半导体、AI等核心领域,中国不会轻易让步。
特朗普政府眼下的困境在于:关税越高,美国经济受伤越重,在11月大选前越不利;关税太低,又难以实现对中国施压的战略目标。
这种两难处境,最终可能会迫使特朗普接受一个"面子上过得去"的协议,暂时缓和贸易战。
但无论怎样,中美经贸摩擦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短期的讨价还价可能会有起伏,但长期的战略竞争才刚刚开始。
两个大国之间的较量,远比一时的关税高低更为复杂和深远。
结语
90天后,无论中美达成什么样的协议,都不会根本改变两国关系的走向。
贸易战只是两国战略博弈的一个缩影,背后是世界秩序重塑过程中的力量较量。
对美国而言,遏制中国崛起已经成为两党共识,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只是众多工具中的一种。
但美国低估了全球化的深度和中国经济的韧性,也高估了自己的耐受力。在经济全球化已深入骨髓的今天,想靠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解决问题,无异于饮鸩止渴。
对中国而言,这场较量就是一次磨炼。
面对外部压力,中国不仅没有屈服,反而加快了科技自立自强和内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构建。
过去几年,中国半导体产业在美国打压下逆势成长,华为在极端制裁下推出了昇腾AI芯片。"卡脖子"反而成了我们创新的催化剂。
普通老百姓该如何看待这场大国博弈?
首先,要有战略耐心。
中美较量不是短期行为,而是长期趋势。贸易战只是开始,科技战、金融战、规则之争可能会持续数十年。我们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其次,要有发展自信。
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没有变,韧性强、潜力大、回旋余地广阔。过去四十多年,中国经济遭遇过多次外部冲击,但最终都化危为机、浴火重生。这次也不会例外。
最后,要有理性判断。
中美之间既有竞争,也有合作,两国关系不会完全回到冷战时期的敌对状态。
我们既不能幻想关系会回到过去,也不必悲观地认为两国必然走向全面对抗。在斗争中谋合作,在合作中求发展,才是正道。
回到开头的问题:90天后谁会赢?恐怕不会有绝对的赢家。但从长远看,谁能顺应时代潮流,谁能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谁就能在这场马拉松式的较量中赢得先机。
无论风云如何变幻,历史终将证明:开放合作才是人间正道,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终究是逆流。中国有定力,也有底气,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较量中走出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