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方清
这是一条让人悲哀的新闻。
5月14日,湖南株洲一名62岁重病女子因急需取钱就医,被银行告知需本人到场后才能取款,在中国农业银行株洲田心支行办理过程中,不幸意外去世。
家属介绍,去世女子患有偏瘫、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此前摔断腿在当地医院治疗。事发当天,家属打算取钱后对其转院治疗,由于忘记密码,被工作人员告知需本人到场才能办理业务。
“工作人员是口头要求的,家属说明了老人身体状况,他们还是要求当事人得过来”,家属称,工作人员没有主动提供上门服务,不得已家属只能用轮椅将老人带来银行办理。
办理过程中,由于无法识别面容,持续了近一个半小时,随后该女子不幸去世。
对此,中国农业银行株洲分行回复称,该行高度重视,已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工作组,全力配合公安机关开展调查。该行向逝者致以沉痛哀悼,并将配合家属做好善后事宜。
从死者家属描述事发前后的情形中,我很难捕捉到农行方面对逝者表示“沉痛哀悼”的这个情分到底有多真。
一位62岁的老人,重病缠身,家属们心急如焚带着老人和自己的身份证以及存单,到银行想把老人5万元定期存款取出来作为转院的“救命钱”。
可银行工作人员硬是铁面无私,坚持“必须本人到场”的规定,拒绝为家属办理取款业务。
等到用轮椅把病榻上的老人接到银行,竟然又因为面容识别困难而折腾近一个半小时,结果业务未办成,老人还当场离世。
到底钱大,规矩大,还是命大?这一刻恐怕所有相关的人都要接受这样的拷问。但于这起悲剧而言,一切都已无可挽回。
虽然银行客服人员表示对于行动不便等特殊客户,说明情况后可预约上门“特事特办”等等,但毕竟这位62岁重症老人啥服务也没享受到,结果钱未取出却把宝贵的生命搭进去了。
无论从储户与银行的关系,还是从最基本的人性角度,我认为中国农业银行株洲分行在对逝者致以“沉痛哀悼”基础上,向逝者以及公众致以“诚挚歉意”,才是更有必要的。
据悉当地派出所已介入调查此事。株洲市银保监分局工作人员表示,已经接到相关消息,正在依法依规办理,具体以官方通报为准。
曾几何时,银行柜台前被要求证明“你爹是你爹”“丈夫是丈夫”“要求去世的人来办理解锁”等等奇葩事件层出不穷。
近些年科技、教育、金融、数字等行业,都爱强调“以人为本”四个字。
银行既是为人民币,更是为人服务的。
其规则固然重要,但当规则与生命、与人性关怀发生冲突时,难道不应该多一些变通与协调吗?
尤其是对那些弱势群体,更应多一份关爱和理解。让一张张冷冰冰的钞票在机械性往来中,带着一份传递给社会的温暖与善意。
而不是极尽冷血,满目凉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