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中国青年才会有力量,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才能充满希望。奉贤法院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发展,积极为青年成长成才搭台赋能。

即日起,我们推出奉法·新生代系列推文,致力于讲述新进青年干警成长故事,展现奉法青年迸发向上的生命力与活力。


496件案件、236份判决 、900个日夜——这些数字组成我“修炼手册”的厚度,而数字背后那些文书堆起的深夜、庭外握手的信任、调解室里的眼泪则是真正的注解。


我是徐文昕,奉贤法院柘林法庭的法官助理。三年前,我捧着法学院的毕业证书走进法院时,以为正义的实现只在法槌起落间。

直到翻开第一本卷宗,拨通第一个当事人的电话,站在第一次巡回审判的国徽下——我才读懂正义的重量。


初入法院,案多人少的压力没有给我过多时间进行调整,刚入职便跳过书记员的缓冲期紧锣密鼓地承担起了法官助理的职责,大量工作接踵而至。

从独立组织庭前的证据交换,到奔赴现场的勘验走访;从挑灯夜战撰写文书,加班加点研讨案件,到耐心与当事人沟通,处置法庭突发事件;从及时收发与送达案件,梳理当事人的争议,到尽心调解大情小事,实现矛盾的案结事了。在初入职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学习了大量全新工作内容,虽颇感压力,但每天都在全新挑战中收获满满。

还记得一个名誉权纠纷案件,在我与当事人第一次接通电话时,便受到了其言辞激烈的怀疑、质问,甚至辱骂。我虽然感到委屈却依然保持耐心进行解释、答疑,尽心辅助案件的审理,也最终用实际行动收获了当事人的道歉及感谢信。

这些时刻让我对法官助理的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要想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助理,不仅要有伏案执笔的法律专业素养,更要有耐心、细心、专心与“如我在诉”的将心比心。

经过日复一日的实践,我从刚入职时的手忙脚乱到现在调试出自己的办案节奏,顺利完成了职业道路上的“破茧”课题,并两次获评院级“季度之星”。



在柘林法庭,我主要协助法官办理民间借贷案件及其他传统民事纠纷。面对多样的案件,我明白了“纸上得来终觉浅”。法院工作千头万绪,不仅需要学透每个案由后的法条,更需要花大量的功夫去梳理逻辑、补牢证据链。

记得当时跟随法官审理的一起个人合伙案件,相对于公司合伙的大额标的,该合伙案件涉及金额不大,但细碎繁杂。由于没有详细完备的财务账册,专业审计机构无法审计。

面对当事人提交的大量杂乱的财务凭证,我跟随法官组织双方当事人到庭面对面对账六次,终于理清每笔账目,清晰详尽的裁判文书最终让双方当事人均服判息诉。

这让我体会到照本宣科在司法实践中是行不通的,实际案件往往复杂多变,司法工作中容不得“大概”“也许”,唯有“精准”“细致”才可构筑公平。

入职两年多来,如果说拟写的上百份裁判文书让我窥见了司法工作的轮廓,那么参与巡回审判、普法宣讲、信访接待等工作,则让我进一步触摸到了司法大厦的全貌。



这些经历如同三棱镜,将司法工作的光谱折射出不同切面,让我愈发感知到自身所肩负责任的重量,这不断促使我丰富知识储备、学习多种沟通技巧,成长为一名愈加成熟可靠的法院人。


时代变迁,法律更迭,审判实践中新案件、新问题层出不穷,时刻考验着法官助理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这让我明白,从事法律工作切忌故步自封、闭门造车,要时刻保持危机感和紧迫感,沉下心保持谦虚好学的姿态,见贤思齐。

不仅要加强业务学习,更新自己的法律知识,还要有意识地锻炼调研能力,及时跟进数字法院建设,不断学习新型数字技能,提升审判效率。同时,更需要时刻守住心中红线,不改初心,从小事上严格要求自己,打造过硬工作作风。


当第900天的修炼手册即将合上,我深知这不过是法治长卷的序章,未来,我将持续怀揣青春的热忱,跑好“司法为民”的接力赛。

素材提供:政治部、柘林法庭

文字:徐文昕

摄影:仲偲璟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孙玉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