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柘林镇,有这样一种声音,它诞生于阡陌纵横的农田之间,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与情感,这便是奉贤区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柘林地区市井歌谣,人们更习惯称它为 “田山歌”。近日,由柘林成校与柘林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联合举办的“柘林市井”歌谣(田山歌)培训班在“柘邻坊”正式开班,吸引了30余位不同年龄段的学员踊跃参与。
走进教室,悠扬婉转的歌声与二胡声此起彼伏。培训老师王正荣手拉二胡伴奏,学员们紧盯着手中的手写乐谱,手不时轻打着节拍,正全神贯注地跟着节奏练习“田山歌”,声音或清脆、或浑厚,“哎呀啊”的拖音交织在一起,仿佛将人带回了往昔那热火朝天的农耕场景。
“过去‘田山歌’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形式,在农村地区广泛流传,主要由群众口头创作、口耳相传为主,如今唱的‘田山歌’就是人们口口相传中传承下来的。”王正荣介绍道,“‘田山歌’最大的魅力在于其浓郁的生活化气息,歌词里唱的都是农民日常劳作、生活中的琐事,特别接地气,而且曲调朗朗上口,不需要什么专业的音乐基础,人人都能跟着唱。” 多年来,王正荣数次拜访“田山歌”非遗传承人,虚心向他们学习各种曲目,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一一记录、整理成册。
这些珍贵的手写乐谱蕴含着“田山歌”的独特韵律,是“田山歌”传承的重要载体,不仅记录着详尽的歌词与曲调,更为学员们架起了学习的桥梁。“我是第一次接触‘田山歌’,刚开始很怕自己跟不上,但老师教得很仔细,才上了2次课就学会了4首曲子,大家聚在一起说说唱唱,感觉特别有意思。”学员吴秋凤说道。
据悉,“田山歌”是旧时农民在农田劳作或小憩时解闷逗乐、戏耍比试所形成的文化自娱方式。其口语化特征明显,字句短小精炼,押韵上口,便于传唱,经过代代相传、日积月累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口头文学。2006年,柘林市井歌谣(田山歌)成功入选奉贤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过去,田间地头就是天然的舞台,农民们一边辛勤劳作,一边用歌声抒发情感、传递信息。春种秋收,岁月更迭,“田山歌”见证了柘林镇的发展变迁,也成为了当地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柘林镇通过开展常态化的“田山歌”排练培训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人加入到队伍中来,在传承与创新中奏响农耕文化的时代新曲。
报送:韩怡文(柘林镇)
编辑:何芹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