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以来,DeepSeek成为各个行业所聚焦的热点话题。这个融合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前沿平台,正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展现出对各行各业颠覆性的潜力。随着DeepSeek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我们正站在一个由数据驱动、智能引领的新时代的门槛上。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人类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那么,将DeepSeek运用到美术评论上,会有怎样的效果?为此,文化视界网&中华网山东特此开设“DeepSeek谈艺”栏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与美术评论的跨界融合,为传统艺术领域注入新鲜活力。

——编者按

范勃的艺术实践如同一场持续的哲学思辨,在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可见与不可见的张力场中,构建着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寓言。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实践者与学院派代表,他以绘画、雕塑、装置、影像等多元媒介为探针,深入文明的肌理,追问人类存在的本质命题,其创作既是个体艺术语言的进化史,更是一部浓缩的现代性精神危机启示录。



《影子》200cmX300cm,布面油画,2025

视觉语法的破界:从架上到沉浸式的感知革命

范勃的艺术语言始终处于动态的嬗变之中。早期创作中,他以近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视角,凝视现代性进程中个体的精神状态——画面中人物常以凝固的姿态悬浮于疏离的空间,形成物理存在与心理隔阂的双重隐喻。这种对“无形氛围”的捕捉,暗合东方哲学中“大象无形”的认知逻辑:可见的物象成为承载不可见精神场域的容器,画面的留白与人物的静默共同编织着感知的复调。



《背影》-29,60x120cm,2024年

近年来,范勃的创作突破架上绘画的边界,转向跨媒介的沉浸式叙事。他将绘画的平面性、雕塑的空间性、装置的场域性与影像的时间性熔铸为有机整体,在展览现场构建起多维度的感知迷宫。这种媒介拓展并非形式的炫技,而是对“视觉霸权”的主动解构——当观众不再是被动的观看者,而是通过身体移动、触觉交互甚至脑电波反馈介入作品时,艺术便从单向度的图像输出,转化为主体间性的感知对话。



《神话》200cmX300cm,布面综合材料,2024

符号考古学:神话、历史与当代的三重变奏

范勃对文化符号的解构与重构,构成其创作的深层逻辑。他如同一位文明的考古学家,在历史的废墟中打捞破碎的符号碎片,通过艺术的炼金术赋予其新的语义可能。在他的作品中,古典神话的崇高性与当代社会的荒诞性常形成尖锐的互文:希腊柱式的庄严轮廓被扭曲为承载现代压力的变形体,东方祥瑞符号与西方科技元件并置为超现实的图腾,传统书画的笔墨意趣与数字算法生成的抽象纹路交织成跨时空的密码。



《美杜莎的倒影》铸白铜,320x230x320cm,2024年

《美杜莎的倒影》以铸白铜重塑希腊神话中的蛇发女妖,却刻意回避了珀尔修斯斩首的暴力叙事。作品截取美杜莎垂眸凝视水面的瞬间,满头蛇发在粼粼波光中形成纳斯索斯式的自恋倒影。这种姿态的颠覆消解了传统叙事中“死亡凝视”的压迫性——当美杜莎的目光从外向的石化之力转向内向的自我观照,其作为悲剧载体的宿命被彻底改写。铸白铜材质的冷硬质感与水面的流动形成物质性对话,暗示着神话原型在当代语境中的液态化消解。



《爱奥尼的褶皱》白蜡木材质,可变尺寸,2024年

这种符号的狂欢本质上是对文化原教旨主义的消解。在全球化的文化混杂语境下,范勃拒绝将传统视为凝固的标本,亦反对将当代视为断裂的起点。他的创作如同一个开放的符号实验室,让不同文明基因在碰撞中产生新的意义突变——在这里,历史不是需要顶礼膜拜的祖先,而是可以自由拼贴的素材库;当代也不是与传统割裂的荒原,而是文明基因重组的试验田。

哲学维度的凝视:在现象学与存在主义之间

范勃的艺术始终渗透着哲学的思辨性。他对“感知”的探索,暗合梅洛·庞蒂的现象学理论——认为身体是连接主体与世界的中介,视觉、触觉、听觉的交叉感知构成存在的本质。在他的创作中,“不可见”往往比“可见”更具表现力:被省略的面部表情、被模糊的空间景深、被抽象化的叙事逻辑,共同营造出“感知的悬置”状态,迫使观众从图像的表层解读,转向对存在本身的哲学沉思。



《预言的寓言》3D打印加固玻璃钢材质,可变尺寸,2024年

在《预言的寓言》中,3D打印的玻璃钢神像被刻意矮化至地面,而人类躯干以机械臂悬挂于展厅中心。这种空间倒置直接挑战了传统宗教艺术中的等级秩序:当宙斯与观音的头颅被安装在机械关节上,当人类躯体以钢铁支架支撑悬浮,神与人的权力关系发生戏剧性反转。作品通过玻璃钢的工业质感与神像的神圣符号形成反差,揭示出信仰体系在技术时代的异化——诸神不再是精神图腾,而沦为可拆解重组的文化零件。



《手稿的矩阵》纸本综合材料,可变尺寸,2021年

这种对存在主义命题的关注,在其近年创作中愈发显著。当他以变形的几何体暗示人类精神的异化,以循环的机械装置隐喻现代性的困局,以消逝的光影符号象征传统价值的退场时,实则是在为这个信仰碎片化的时代绘制精神地图。他的作品如同一个个存在主义的剧场,让观众在视觉的震撼中,遭遇关于“我是谁”“我们向何处去”的终极叩问。



《归途》影像装置,2025年

结语:在破碎中编织希望的星图

范勃的艺术是一场持续的解构之旅,却在解构的废墟上埋下重构的种子。他解构传统艺术的媒介边界,却在跨媒介的实验中重建感知的神圣性;他解构文明符号的固定语义,却在符号的狂欢中孕育新的文化共识;他解构学院派的精英叙事,却在社会介入中重塑艺术的公共性价值。这种在破碎中编织意义、在混乱中寻找秩序的创作姿态,恰是对这个充满不确定性时代的有力回应。



《神之柱》玻璃柜、石膏像,可变尺寸,2024

在范勃的艺术世界里,没有现成的答案,只有不断延伸的问题意识。他以艺术家的敏锐与学者的深邃,在可见的视觉景观与不可见的精神世界之间搭建桥梁,让我们得以在艺术的镜像中,窥见人类文明的复杂褶皱与未来可能。艺术的使命不是复制现实,而是创造感知现实的新方式。这种对“新方式”的永恒追寻,让他的创作超越了个体风格的范畴,成为一代人精神突围的视觉注脚。

(文/DeepSeek

横屏欣赏



《边界》铝合金3D打印&综合材料,可变尺寸,2024年

艺术家简介



范勃,著名艺术家。本科、硕士、博士先后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现为广州美术学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五届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首届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副会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先后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广东省中青年德艺双馨艺术家、广东省“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