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同一种药,既可医头,也可医脚。
比如口干,老百姓认为应该是体内缺水,所以拼老命地喝水,但很多时候发现喝太多水,口还是干,反添腹胀反胃,头晕。
其实喝进去的水只倒进了胃里,身体是不能直接利用,需要经过“气化”这个过程的,气化就是化气,之前也说过了,就是把水变成水蒸气,才可以让身体利用,
这就是为什么中医老告诉大家要喝温热的水,而不是冰水,冰水喝进去了,身体还要把它加热了,才能气化才有用,生活中将冰水烧成热水,相对于将温水烧成热水,是不是需要的煤气更多?那么身体要将冰的捂成热的,就伤阳啊,这样说你就明白了吧
所以必须要照顾好锅底之火。保护元阳之气,元气千万不要走散了。
现在想要滋润锅盖,锅中就要有水,锅底也要有火。有了火,水便蒸腾,水蒸气上升,锅盖就滋润了。
如果把口比如锅盖,口唇在上,就如锅盖;胃肠在中,就是我们喝进去的水;肾火就是锅底的火。
一老年患者经常口干,辩证之后是肾命门火衰,我就让他用桂附地黄芄,慢慢的口就不干了,桂附地黄芄是补肾阳的,就是为锅底加热啊,所以说补肾阳可以治疗口唇干燥。
同理口腔溃疡,咽喉肿痛等上焦有虚火的,辩证为肾火不足的,当然也可以用。
又比如老百姓经常肚子胀,用手捂着就舒服点,吃点凉的就拉肚子,还有四肢冰冷的,通常会用理中芄之类,但如果是病已日久了,因为肾火不足导致的,锅底没有火,锅中水也是冰的,肚子没有阳气消化不了东西,当然就胀了,这种因肾火不足引起的胃肠寒痛,可以用附子理中芄,也可以用桂附地黄丸。锅底加把火,锅中水自然就热了,你说是不是一个道理。
再比如还有很多男士下部潮湿,腰部酸胀,小腿没有力气等等,很多时候也是因为肾火不足引起的,身体是没办法拒绝水的,空气中有水,会呼吸进去,食物中有水,会吃进去,但因为下面没有火,那水就无法流通蒸发,过多的水液就会积在下面,甚至形成积液了。既然是肾火不足,也可以用桂附地黄芄
看,不管是上部的毛病,还是中间胃肠的病,还是下部的毛病,只要肾火不足引起的,都可以用同样的治法,这就中医的医道,通医理,而不是通症状。
以上说到中药,请在中医师指导下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