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重老人去银行取钱

轮椅碾过银行光洁的大理石地面发出刺耳的吱嘎声,全营业厅的人都在看——那个裹着棉被的老人像一截枯木歪在轮椅上,监护仪器的警报声和叫号机的电子音诡异交织。5月14日上午10点23分,湖南株洲农业银行的监控拍下骇人一幕:当柜员坚持要老人"睁大眼睛完成人脸识别"时,老人突然抽搐,在儿女的哭喊中永远闭上了眼睛。而更讽刺的是,两小时后,家属仅凭死亡证明和公证就取出了那笔"必须本人到场"才能动的存款。



去银行取钱

"我姑妈肝癌晚期,输液管还插在手上啊!"彭先生红着眼睛给记者看手机视频,画面里老人被四个壮汉用担架抬下救护车,银行保安却拦着不让进:"万一是装的怎么办?"最终老人强撑完成验证,却在按指纹时突然喷出一口血,染红了业务确认单。现场储户拍摄的视频在抖音疯传,点赞超300万,评论区被"吃人银行"的骂声淹没。



病重老人被抬进银行取钱

这并非孤例。记者挖出触目惊心的行业暗疮:2019年西安中风老人被要求"必须坐直拍照",家属跪着扶住老人瘫软的身体;2021年上海94岁卧床老人被120抬进银行做"生存认证";更荒诞的是某银行要求植物人"眨眼确认"...这些案例背后,都站着同一块铁牌——中国人民银行《储蓄管理条例》第34条:"密码重置须本人到场"。

"合规是底线,但不是天花板。"金融法学专家周慕云一针见血。记者拿到某银行内部风控手册,发现其将"本人到场"列为最高级别风险指标,却对"特殊群体服务"只有一句模糊的"酌情处理"。而2022年银保监会数据显示,银行业投诉量增长17%,其中42%与"本人认证"相关。某股份制银行支行长私下透露:"我们宁可错拒一百,不能错办一例——追责会丢饭碗,但机械执行永远不会。"



当舆论风暴席卷全网时,两种声音激烈碰撞。部分网民力挺银行:"规矩就是规矩,今天给病人破例,明天骗子就能伪造病历";但更多声音质问:"当公证比人命更有效,制度是否已异化?"央视评论员白岩松发问:"我们建医院绿色通道、高考爱心车队时,为什么没人说'破坏规则'?"

转折发生在悲剧曝光72小时后。记者独家获悉,涉事银行连夜推出"生命关怀预案":危重患者可由三甲医院出具证明,经视频公证办理业务。更值得玩味的是,某省银协突然宣布将"特殊群体服务覆盖率"纳入考核。这些变化印证了《金融时报》的观察:每次进步,都是鲜血浇灌出来的。



夜深了,彭先生仍摩挲着那张带血渍的业务单。银行最终赔偿了38万,但他说要捐给阿尔茨海默病基金会:"钱能补偿,命不能。我只想问——当监控拍下我姑妈抽搐时,那个坚持制度的柜员,今晚能睡着吗?"这个问题,或许该问整个时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