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硬气的伊朗,竟突然决定向美国有条件“投降”,这无疑让全世界大开眼界。
5月14日,身为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政治顾问的沙姆哈尼,略显卑躬屈膝的表示:只要美国能够满足他们的条件,伊朗就承诺永远不制造核武器。
要知道此前伊朗为了发展核武器,就连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决议都不放在眼里。
那么,伊朗为何突然决定向美国有条件“投降”了?伊朗提出的条件又是什么呢?
沙姆哈尼在当天的采访中表示,伊朗已准备好与美国签署有附加条件的核协议。
只要美国立即解除所有经济制裁,伊朗愿意承诺永不制造核武器,销毁可用于武器化的高浓缩铀库存,并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严格监督。
更具戏剧性的是,当被问及是否能当天签署协议时,沙姆哈尼斩钉截铁地回答“是的”,这一表态被NBC称为“伊朗最高领袖核心圈子最明确的公开声明”。
此消息一经发布便迅速引发全球关注,要知道,自2018年美国单方面撕毁伊核协议以来,美伊关系持续恶化,双方在核问题上的对抗不断升级。
而此次沙姆哈尼的声明,似乎标志着伊朗立场的重大转变。
然而,就在同一天,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却在国家电视台直播中强硬回应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中东之行言论,称“伊朗不会向任何霸凌者低头”。
这种看似前后矛盾的表态,揭示了伊朗内部复杂的政治博弈。
而这一切的导火索要追溯到今年3月初,当时特朗普公开宣称已致信哈梅内伊,提出就新的核协议进行谈判,并设定了两个月的最后期限。
信中特朗普措辞强硬,警告伊朗若拒绝谈判并继续推进核计划,将面临严重后果,甚至为了增强威胁的可信度,美国还迅速采取了一系列行动。
“卡尔・文森”号航母被调往中东海域,与“杜鲁门”号航母形成双航母战斗群,在伊朗附近游弋。
与此同时,4架B-2隐身轰炸机被部署到南印度洋的迭戈加西亚空军基地,该基地距离伊朗约3800公里,正好处于B-2的作战半径内。
要知道B-2轰炸机可携带GBU-57/B巨型钻地弹,能够轻松穿透60米厚的混凝土层,这无疑对伊朗的地下核设施构成了直接威胁。
哈梅内伊在收到信件后,最初表现出强硬态度,明确表示“伊朗不会与霸凌政府进行任何谈判”,并强调“德黑兰不会满足华盛顿的任何要求”。
但实际上,他只是不想在特朗普面前显得过于急迫,一个月后的4月12日,伊朗与美国在阿曼首都马斯喀特举行了首轮间接会谈,这是自2018年以来双方首次正式开启谈判。
此后,双方谈判频率之高令人瞩目,在短短一个月内,美伊举行了四轮谈判,这凸显了伊朗急于打破制裁困境的迫切心情。
伊朗的急切并非无因,其国内经济早已千疮百孔:2024年GDP增长仅为2%,通胀率超过30%,货币对美元贬值超过六成,青年失业率高达20%。
种种迹象表明,伊朗的经济困境已经到了临界点,美国的制裁导致其石油出口量从2018年的250万桶/日降至2024年的不足100万桶/日,财政收入锐减。
今年4月,特朗普政府还进一步收紧对伊朗石油运输网络的制裁,冻结了数十亿美元的海外资产,在这种情况下,寻求美国解除制裁,成为伊朗经济复苏的唯一希望。
而在政治上,伊朗内部的权力斗争也日益激烈,86岁的哈梅内伊的健康状况引发关注,各派之间的争权夺利早已开始。
改革派出身的总统与强硬派控制的议会之间的矛盾公开化,这也影响了伊朗在谈判中的立场。
再加上特朗普在中东之行中继续推行其“胡萝卜加大棒”策略,一方面,他与沙特签署了价值近1420亿美元的军售协议,并解除对叙利亚的制裁,以此展示美国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他对伊朗发出威胁,称若不达成协议,将继续施加极限压力,让伊朗石油出口“归零”。
最关键的是,特朗普还暗示,美国向伊朗抛出的橄榄枝“不会永远存在”,试图迫使伊朗在谈判中让步。
目前距离特朗普设定的两个月最后通牒的截止日期已临近,尽管美伊第四轮谈判释放出积极信号,但未来仍充满变数。
一旦谈判破裂,美伊之间的对抗可能升级,美国的军事部署和以色列的强硬态度增加了冲突的风险。
而伊朗若被逼到绝境,可能采取更激进的措施,如进一步提升铀浓缩水平或支持地区代理人,这将给中东乃至全球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伊朗的有条件“投降”声明,看似是对美国的妥协,实则是其在经济和政治压力下的无奈之举。
尽管双方在谈判中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关键分歧依然存在,未来的道路充满不确定性。
对于伊朗而言,解除制裁是经济复苏的希望,但如何在谈判中维护国家利益和主权,是哈梅内伊必须面对的挑战。
这场博弈的最终结果,将不仅影响美伊两国,也将对全球安全与稳定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