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重教撰《师说》
文/李寿谦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韩愈《师说》的开头。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河南孟州市)韩氏先人是昌黎大族,故韩愈自称“昌黎先生”,世称“韩昌黎”。韩愈是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后人称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著有《韩昌黎集》传世。
《师说》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年)在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贞元十七年,作者决心用国子监这一平台来振兴儒学,改革文坛,以实现报国之志。但上任后,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治弊端重重。不少学子对科考入仕失去信心,放松学业。当时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士大夫阶层存在着不愿求师和“羞于为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作者对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此文,以澄清在“求师”和“为师”的模糊认识。
《师说》开篇即开明宗义,阐述了老师的职责,即“传道受业解惑”。接着指出无论年龄大小,地位尊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正所谓“能者为师”。
韩愈不仅写《师说》,还写了《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体现了作者对培养人才的重视。
韩愈还有一个爱好,擅写墓志铭。柳宗元、元稹老婆和孟郊等人的墓志铭,都出自韩愈之手。有人打趣说,别人写文章要钱,韩愈写文章要命!
韩愈还有一首诗,非常著名: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造句清新优美,和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遥想在特殊年代,教师地位低,被称作“臭老九”,“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邓公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摘掉了“臭老九”的帽子。国家设立了教师节,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我作为人民教师,感同身受。回顾几十年的教学生涯,风雨兼程,苦辣酸甜。算不上功成名就,却也问心无愧。
学习古圣先贤的诗文,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人生的感悟。在今天新的时代,我们要把祖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简介】李寿谦(男),泰安肥城市人。高中教师,大学学历,现退休,寓居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