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高考前最后一次大练兵的“二模”考试结束了,虽然它的难度要比“一模”考试低,但在精华教育考试研究院语文教研员、北京高考语文研究与辅导专家王丹宁看来,此次“二模”考试仍有一些“新意”。他根据今年考试特点做出推测,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应该会考散文而不是小说,另外名著阅读大概率是考《论语》而不是《红楼梦》。
虽然距离高考所剩时间不多,但王丹宁强调考生既不要心存侥幸也不要自我放弃,而应抓紧时间优化对答题时间的把控并夯实大作文的审题立意。
“二模”虽比“一模”考试难度降低但仍有创新点
此前,王丹宁根据过往“二模”考试的难度规律就指出,“二模”考试通常比“一模”简单,目的在于帮助考生们在备考后期保持良好心态和充足信心,事实充分印证他的这一判断。虽然此次“二模”没有出现像“一模”那样变化大的创新题或者难题,但王丹宁表示,“二模”还是延续了今年考试的一些特点,比如文言文保持了海淀区和西城区“一模”中非连续性特点等,可以说总体上比较稳定,但个别题还是有所创新。
在他看来,“二模”的阅读题就有“新意”,像东城、西城、海淀等区的“二模”考试通常会考小说阅读,而今年则考了散文,而且这篇散文属于近段时间考察较少的写人叙事类散文。上过王丹宁课程的学生都知道,写人叙事类散文的主旨除了反映人间真情,还可能有与文史艺哲相关,具有不唯一的特点。
除此让王丹宁印象深刻的还有“二模”中的名著阅读题,他指出,由于杨伯峻的解读并不完全正确,所以针对他的那本书要辩证地去分析,备考时不能仅凭一本译注解读论语,而应关注不同名家的解读。“有些老师说一本材料反复看个三、五遍或是单纯地去背名著就没问题了,这是对整道题的错误理解。其实无论《论语》还是《红楼梦》,其考察目的都是为了引导考生进行更深入、带有创新性的思考和理解,而这也是这道题亮眼之处所在”,王丹宁说。
再有就是此次“二模”考试中的微写作也打破常规,以往微写作的第一题通常考议论说理,第二题考说明,但这次考试将二者的顺序调换了。王丹宁指出,微写作的表达方式并非单一,“一主一辅”是常见模式;以第一道题为例,简介活动内容自然是以说明作为表达方式;而题目中“说说它对你产生的影响”,则带有极强的主观个性化色彩,不能单单使用说明的表达方式,需要搭配其他表达方式。
此外王丹宁还对两道大作文题目进行了解读,第一题以“知”和“智”这对古今字的语义演变作为切入点,要求以“从‘知’到‘智’”为题撰写议论文。王丹宁指出,“‘知’属于记忆类,涵盖知识、经验等信息;‘智’属于技能类,侧重辨析判断与发明创造能力。这道题紧扣新高考改革人才评价标准的转变,强调创造、逻辑、思辨、运用和实践。这是一种新颖的关系类作文,也叫哲理思辨类作文,它强调‘知’与‘智’之间的因果逻辑和线性逻辑关系,因此写作过程中要体现出思辨。”
而记叙文题目给出“重温旧知”、“重温往事”、“重温誓言”三个概念和提示,要求以“重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王丹宁认为,“‘旧知’可以联系学习,适合写成散文,从新知构建体现自己的创造力;‘往事’可以联系生活,范围更广,除了包含学习还有生活,同样适合散文;‘誓言’可以从入团、入党誓言等角度切入,写小说更适合,借用名人、英雄先辈的故事体现誓言可以让自己坚定方向,走得更加独立,走得更远”,此外他还强调了写作的注意事项,“一是概念解释很重要,不仅要写更要写好,要有所创新;二是这道题不能仅仅停留在重温过去的层面,更要体现重温对现在的影响和对未来的展望。”
结合此次“二模”及之前考试情况,王丹宁对今年高考语文考试做出推测,在他看来,今年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应该会考散文而不是小说,另外名著阅读大概率是考《论语》而不是《红楼梦》,且在出题上比较强调训诂与创新理解。
考前最后阶段优化答题时间和夯实大作文审题立意很重要
此次“二模”考试虽然难度不高,但王丹宁认为,它在区分度上还算比较正常,反映出考生的知识水平。用他的话说,“相对‘一模’而言,如果你是尖子生或是语文技能特别强的学生,可能会觉得‘二模’没有考出自己的真实实力。但对于更多普通学生或是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二模’还是有区分度的。毕竟这个考试中规矩的题型、老旧的题型占比较多,而这些题型对于他们来说是有考察性的,只有创新题才会对尖子生起到考察作用。”
谈及如何看待“二模”考试成绩,王丹宁表示,大家不要只关注成绩,因为成绩会受阅卷标准影响,比如阅卷松一些,分数可能就高点,反之就低点。考生除了要关注做的对与不对之外,更要关注自己作答的方法、对全卷时间的把控,因为这些因素更会左右考生在高考中的发挥。毕竟考过的题高考不会再考,但做答技巧、时间把控方面如果有问题的话,则会影响到考生在高考时的发挥。
对于“二模”后到高考前这段时间如何做好最后冲刺的问题,王丹宁指出,语文这个学科没有特别“强”的学生,因为它的得分率在所有主科当中最低,也就是说在这个科目上大家都存在差距,所以每个学生都有提升空间,只能踏踏实实地去听课,认认真真地去做练习。对于在“二模”考试中没有考好的学生,王丹宁强调“不要心存侥幸,认为下次考试就能发挥好,不要幻想什么都不去改变就能收获不一样的结果,这是不可能的。反之也不要自我放弃,不要觉得高考前的这点时间不起啥作用了。只要你今天听一节课、学一个方法,高考就可能涨分。明天再学也会收获同样的结果,这样到高考时就可能涨十几到二十几分。”
王丹宁建议考生,在考前的最后这段时间要优化对全卷答题时间的把控,针对不同阅读文本要掌握不同的解题方法,四篇阅读理解必然有不同的阅读技巧,不能用一套方法解决所有阅读题。同时,还需要抓紧夯实大作文的审题立意,老师课上教的审题立意方法要好好回顾下,从而避免跑题和偏题。”
文/郝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