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五一”假期期间,一位82岁的老年人独自登上北京市门头沟区的一座野山,途中不慎摔伤,幸而被救援人员艰难救下,此事引发公众对老年人出游安全的关注。随着养老观念由传统的“养老”向“享老”转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渴望亲近自然、追求自由,但如何在“说走就走”的洒脱与“毫发无损”的期许之间找寻平衡,是大家必须面对的课题。
高龄老年人独自攀爬野山,显然是对身体状况的盲目自信,而且缺乏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即便老年人的身体尚算硬朗,但在复杂地形中的平衡能力、应急判断能力都不可与年轻时相提并论。摔伤、迷路、突发疾病等情况一旦发生,很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很多老年人自信于“爬了几十年的山”,却忽视了岁月带来的身体变化。面对大自然的不可控因素,尤其是野山攀登路线这类非正规登山路径,老年人更需量力而行。
当老年人尝试危险行为时,家人应是最好的“安全绳”。节假日原本是家庭团聚的时刻,老年人却选择独自登山,是子女疏于照料还是其他原因不得而知。这背后可能是子女忙于工作,也可能是老年人不愿打扰儿女,试图用这种方式证明自己可以“生活自理”。不论动机如何,这种“自我放逐式”的出行选择,恰恰体现出有些老年人在节日期间的孤独感。
现代科技产品应为老年人出游筑起一道安全防线。此次事件提醒我们,应鼓励老年人主动使用智能设备,并普及适老化产品,如带有定位和紧急呼叫功能的手环、智能手表等。全社会应共同努力,提升智能设备与老年人的适配程度,或可大幅提升他们的自救能力。
透过此次事件,笔者另有一番“题外话”。与城市内的景区、公园不同,城市边缘或无人管理的野山处于监管盲区,往往没有警示标牌,缺乏安全防护措施,甚至连基本的通行道路都未修建。该事件中,老年人遇险区域的山路曾在洪水中被冲毁,救援人员在乱石沟壑中前行,困难可想而知。这类区域不应继续处于“无主状态”,有关部门应建立基本的巡查与管理制度,划定可进入范围,将高危区域进行封闭。与此同时,该事件也提示,公共救援资源有限,不应频繁被无准备的冒险行为消耗。任何人的不理智出行,都可能占用大量公共资源,进而给本就紧缺的一线救援力量造成负担。社会应在保障公众生命安全的同时,逐步厘清个人风险行为与公共责任之间的边界,如针对野外探险行为进行必要的提示、登记甚至限制。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希望通过旅行、锻炼来延续活力,实现自我价值,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尊重老年人的生活自主权,并不意味着放任其置身于风险中。家庭、社区、社会需要形成合力,在尊重与保护之间形成平衡。例如,鼓励“结伴式出行”、推动“银龄户外服务”发展,既满足他们的生活追求,又守护其出行安全。
我们不能仅庆幸于老年人成功获救,更应该提前织密安全防护网。当老年人具备了“自由且安全地去看看这个世界”的条件时,“享老”还会远吗?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来源:老年健康报
文:尤颖康(媒体人)
策划:郑颖璠
编辑:尤颖康 李诗尧
校对:杨真宇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5DKQXYVP】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