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应港,古代琼州港口,坐落于海南省海口市东北部沿海,处于南渡江出海口的关键位置,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尽管它不像海丝沿线众多古港口那般声名远扬,但在历史长河中,也曾绽放出耀眼的光芒,留下过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记。
飓风开港,向海而生
南宋地理总志《舆地纪胜》有载,神应港,旧名琼州白沙津,彼时已是外国商船聚集的繁忙海港。起初因港口海岸蜿蜒曲折,大型船只难以正常通航,若冒险停泊于海上,又时刻遭受狂风巨浪的威胁。
南宋 · 王象之 · 《舆地纪胜》卷百二十四
琼州管帅王光祖怀揣着壮志雄心,决意开辟一条平直的港口,为商旅往来铺就通航海路。在众人齐心协力之下,港口终于艰难开凿完成。可世事难料,没过多久,南渡江冲积的沙土又再次填满了整个出海口。
南宋 · 王象之 · 《舆地纪胜》卷百二十四
一天,平静的海面骤然风云突变,一场凶猛的飓风呼啸而来。出人意料的是,这场飓风竟如神来之笔,将出海口航道上的沙土淤泥一扫而空,一条天然的良港赫然出现在众人眼前,其笔直通畅的程度远超人工开凿。当时的人们深信,这定是神灵庇佑的结果,于是满怀感恩地将其命名为神应港。史料记载,这是发生在南宋淳熙戊申年间(1188 年)的事。
明 · 唐胄 · 正德《琼台志》卷五
明初,诗人王惠在其诗作《神应港》中,描绘了神应港开港后的瑰丽画卷。开篇,他以细腻笔触描绘到“港窄波还漫,潮平岸始低”,寥寥数语,便将神应港狭窄却浪潮翻涌、潮水平静时岸线低垂的景象生动勾勒出来。接着,诗句一转,“宋将威何赫,王师力并齐”,把人拉回历史画面,仿佛能看到王管帅与琼州百姓齐心协力开辟港口的宏大场景。最后,王惠感慨“别港开如堑,征帆径若溪”,展现了飓风过后,海港豁然开朗,商船畅行无阻的画面。
明 · 吴学俨 · 《地图综要》海防二十七
最后,诗人也不忘提及“不独便舟旅,更兼喜旄倪”,描述神应港开港后给琼州百姓带来便利,上至白发苍苍的老者,下至天真烂漫的孩童,无不为之欢欣鼓。整个琼州大地,都因这座港口的出现,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氛围之中。
明 · 胡文焕 · 《新刻皇舆要览》
神应港开港后,原本浅狭的港湾,彻底改变了以往的景象。只见港湾内桅杆林立,一艘艘外国商船鳞次栉比地停靠于此。结合历史史实深入探究,便会发现,这一切得益于两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蓬勃发展以及海外贸易的空前兴盛。
明 · 李贤等 · 《大明一统志》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情况是,神应港由于处于南渡江出海口的特殊地理位置,长期遭受淤泥堵塞的困扰。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淤泥不断堆积,严重影响了港口的正常运作。而且,在南渡江下游区域,周边市县的港口分布着众多港口,神应港并非独一无二的存在。以澄迈县为例,其境内坐拥东水港(今老城港)、石石矍港(今马村港)两座天然良港。它们水深港阔,避风条件良好,从某种程度上,削弱了神应港在区域港口体系中的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
清 · 张廷玉等 · 《明史》
海南历史文化学者何以端经考证指出,长久以来,琼山区域内包括海口、秀英在内的诸多港口,通航状况极不稳定,大多数时候水域条件差强人意。这般种种局限性,如同无形的枷锁,严重束缚了神应港的发展脚步,阻碍其发展成长为海上丝绸之路上举足轻重的重要港口。这对于琼州百姓而言,着实是一大憾事。
英勇抗敌,浩气长存
历史上,神应港这片海域,还铭刻着一段英勇无畏,可歌可泣的历史记忆。史料记载,南宋末年,琼管安抚使赵与珞等人率领琼州军民在白沙口顽强抵抗元兵。然而,由于援兵迟迟未到,双方力量悬殊,赵与珞等人不幸兵败被擒。即便身处绝境,赵与珞等人依然秉持着坚定的信念,面对元军的威逼利诱,威武不屈,展现出了令人动容的气节,最终慷慨赴死,壮烈牺牲。
清 · 潘廷侯等 · 康熙《琼山县志》卷之九 · 郡志古迹
尽管这段历史以悲剧落幕,可赵与珞的英勇事迹却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种,在琼州百姓心间代代相传。数百年后的明朝中叶,户部左侍郎、琼山名贤唐胄,怀着对先辈英烈的无限敬仰与追思,郑重向朝廷上书,恳请为赵与珞追谥并立祠,以此慰藉忠魂,成为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
史海沉钩,踏古寻迹
岁月横流,沧海桑田,神应港究竟地处何方?这个问题,长久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勾起了无数人的好奇心。有人斩钉截铁,认定神应港就是海口港,就坐落在海口所城的北面;也有人深信,如今海口白沙门公园所在地,正是神应港的遗址。甚至,不少人将海口港、神应港混为一谈,认为它们本就是同一处地方。
明 · 唐胄 · 正德《琼台志》琼山县境图
想要解开这桩历史谜题,还得从浩如烟海的史料里抽丝剥茧,寻找线索。明正德《琼台志》对此的记载是:海口港,在县北十里海口都;神应港,旧名白沙津,在县北十里渲州都。《琼台志》所附的郡州邑疆域图更是清晰标识出,神应港在南渡江出海口,与海田村隔海对峙。对照现今的地理位置,大致处于新埠岛的西南方向。万历《琼州府志》,在疆域图绘制方面基本参照《琼台志》,进一步夯实了这一位置信息。
明 · 郑若曾 · 《筹海图编》万里海防图 · 广东
明代嘉庆年间,布衣军事家郑若曾在所著的海防军事地形图《筹海图编》中广东沿海山沙图标识出,神应港位于海南卫、琼州府和琼山县的东北方向,处在南渡江出海口的左侧,西边与海中村相邻,东边与芝芋港遥遥相对,其位置基本上与《琼台志》标识的位置一致。
明 · 郑若曾 · 《郑开阳杂序》广东沿海山沙
作者郑若曾,作为明代抗倭名将胡宗宪的幕客,出于绘制海域地图的需要,带着两个儿子不辞辛劳,几乎踏遍了整个中华海域。他们深入探寻海上各处险要之地,凭借严谨的态度收集、整理的史料,具有极高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因此,《筹海图编》中关于神应港位置的记载,为准确考证神应港的方位提供了极为充足且有力的证据。
清 · 潘廷侯等 · 康熙《琼山县志》琼山县舆图
百余年后,清康熙《琼州府志》的疆域图里,神应港的名字被白沙港取代,其地理位置依旧没变,西边对岸还是海田村。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海口港首次出现在地方志疆域图中,其位置毗邻海口所城。此后,道光《琼州府志》、咸丰《琼山县志》等地方志的疆域图,与康熙《琼州府志》的记载相差无几,保持了相当的连贯性。由此可见,历代地方志的疆域图明确显示,神应港和海口港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港口。而白沙港,极有可能是神应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另一种称呼。
明 · 张天复 · 《皇舆考》卷之八 广东
翻阅明代史料时,还有个历史细节值得注意。明嘉靖年间成书的《皇舆考》中提到,神应港位于琼州府府城以北,海外商船多在此停靠。而成书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的《大明一统名胜志》则记载到,海口港在(琼州府府城)城北十里,乘船顺风的话,一天一夜就能抵达徐闻。港中还产一种名为“吊”的介类生物,蛇头鼍身,多栖息在水中的树木之上……这两份史料的记载,似乎从侧面印证了明朝中晚期时,神应港和海口港的差异——神应港是国外船只停靠、补给、避风的“国际港口”,而海口港最初则是承担海产捕捞、连接大陆与海南海运交通的“渡海码头”。
明末清初 · 顾炎武 · 《天下郡国利病书》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在其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中也有所提及:白沙港,在(琼州府)府城以北十里。宋朝时,曾在此设立水军。彼时,赵汝珞曾在此英勇抵御元兵的进犯。明朝隆庆初年,官府在此地设立白沙寨,并派遣兵船驻守于此,以加强防御。白沙港与海口(所城)在地理位置上紧密相邻,彼此间相互呼应、协同配合,共同构筑起区域的安全防线与交通枢纽。在商贸往来方面,但凡大型商船,皆会选择在此停泊。其战略地位之重要,堪称琼州府城治理体系中的关键咽喉要地,无论是军事防御,还是经济贸易,都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明 · 曹学佺 · 《大明一统名胜志》卷之十 · 广东名胜志
清代官修地理总志《大清一统志》记载,白沙口,在今琼州府北海口港南岸,一名神应港。清初地理著作《读史方舆纪要》更是提到,“自白沙口,渡海七十里,而至雷州府徐闻县之沓磊驿,旧置白沙驿于此”。
明 · 戴熺等 · 万历《琼州府志》琼州府总图
另在清代学者陈梦雷撰写的《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里也有类似记录:“凡渡舟达徐闻者三处,海口官渡、白沙古渡、烈楼渡”。清咸丰《琼山县志》里还记载到,“星轺驿在白沙口,宋建,今废”。 通览众多清代地理方志资料可知,神应港的所在区域,曾被称为白沙津、白沙口、白沙渡,是古代琼州渡船跨越琼州海峡前往海北的三个渡口之一,并且此处还曾设有一座名为“星轺驿”的古驿站。
清 · 穆彰阿等 · 《大清一统志》琼州府
此外,根据康熙《琼州府志》记载,海口港,在城北十里,海口所北。水自南渡大江流来。今官渡自此过海。海口东西设炮台。对海口港的记载里,详细介绍了港口位置、航道走向以及周边防御设施等关键信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志书中对于神应港的描述,与此前地方志中的记载并无二致,远不及对海口港记述的详尽程度。
海丝余韵,历史遗迹
从上述史料中不难推断,历经漫长岁月,南渡江泥沙淤积越来越严重,使得神应港航道水面变浅收窄。如此一来,大型帆船难以安全停靠,港口的航运功能大打折扣。
现今神应港海域
与此同时,明清两代相继推行海禁政策,极大地限制了海外贸易的开展。在自然淤积与人为政策的双重打击之下,神应港逐渐失去了往昔的活力,最终无奈地退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舞台。如今港口消逝,驿站废弃,但往昔的繁华却透过泛黄的书页,隐隐浮现于人们眼前。
海甸溪沿岸渔船
到了近现代,当翻开民国十二年绘制的琼州海南各府县地名地图,会惊讶地发现,曾经声名远扬的神应港与白沙港已然从地图上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埠港”。至此,神应港彻底成为了一段尘封于历史长河中的记忆。它的辉煌过往,人们也只能在泛黄的古籍和口口相传的故事中找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