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曹操的儿子,曹丕在后人的心中形象不是很好,最著名的当属刁难胞弟曹植,嫉妒弟弟的才华,让他在七步之内作诗,不然就没命。



曹植泪眼婆娑,当场作出名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七步诗》,让曹丕心中五味杂陈。

而且他逼迫汉献帝退位自己建立曹魏政权,要知道曹操都不敢当出头鸟称帝,曹丕这一举动就更不落好。

而且他的皇帝只当了7年,40岁就匆忙驾崩,百姓都说是因为他干了2件折寿的事情。

这2件事是什么?



大不孝

这第一件事就是不孝。

在中国千百年来的教育中,仁、孝是古人心中最大的事情,尊尊、亲亲的思想深入骨髓,如果一个人不忠君、不孝敬父母,那就不是好人。

而曹丕具体怎么不孝的呢?就是在曹操病故之后,不守三年孝期,甚至还公然饮酒作乐,场面十分盛大。

按照古代的礼制,长辈去世时要守三年孝期的,在这三年时间里,晚辈要穿着孝衣素服,不吃大鱼大肉。

官员还有丁忧制度,回家安心给长辈守孝,不再过问朝堂之事。



然而在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故之后,曹丕是怎么做的呢?

他继承了曹操的魏王之位,隐忍多年终于将权利握在手里,他迫不及待地享受起来,颁布一系列争取人心、巩固他权力的政策。

例如颁布《薄税令》,将关津、池苑等地的税降到十税一;拉拢各诸侯王和大臣,大刀阔斧地惩治贪腐,广纳谏言,采取陈群的建议制定“九品中正制”,让士族有了当官的渠道。



这些措施其实没有什么错,能够看出他的政治手段是很高明的,但是他忘记了约束自己的言行。

众所周知,曹操的妻妾众多,还有各种没有名分的侍女等,钟爱人妻的特点一直被后世调侃。

而曹丕也继承了他这一点,当初曹操率军破袁绍时,曹丕跟随在侧,结果在城破之后就赶紧去寻找袁绍的儿媳——袁熙的妻子甄宓,威逼利诱人家转嫁自己。



而且他看出曹操也对甄宓有意,于是一看到曹操就跪下请求曹操将甄宓赐给自己,抢占先机让曹操没办法。

曹操晚年将妻妾安置在铜雀台,结果曹操一没,曹丕就将那些妻妾悉数纳入自己的后宫。

按照礼制,那些可都是他的小妈,他这一招简直是乱伦,因此被百姓议论纷纷。



除了将父亲妻妾收纳之外,三年孝期期间他也经常宴饮作乐,举办各种歌舞会,热闹非凡。

各种不孝的举动,气得其母卞夫人大骂:“狗鼠不食汝余,死故应尔!”

这话说得很重了,骂自己的儿子是猪狗不如的东西,死有余辜,卞夫人看来是真气到了,觉得曹丕很丢脸,以至于后来曹丕驾崩,她都没有去参加葬礼。



排除异己、不容兄弟

第二件事是排除异己、不容兄弟

曹丕并不是曹操最初的继承人人选,早期除了诗词方面表现亮眼之外,他被大哥曹昂压得死死的。

曹昂是刘夫人所生,但刘夫人早逝就由曹操的正室丁夫人抚养长大,妥妥的嫡长子,自然是要好生培养当继承人。

曹昂也不负众望,军事能力很出众,跟随曹操四处征战表现优异,然而在宛城之战中为了救曹操而遇害,让曹操仰天大哭。



因为曹昂的离世,丁夫人也气恼不已直接和曹操离婚,这就便宜了卞夫人和曹丕。卞夫人成了正室,曹丕也从庶子成了嫡长子,拥有继承的资格。

不过曹丕还有个胞弟曹植,从小就才气冲天,十岁时就能诵读《诗经》《论语》,还能写文章,让曹操很是喜欢,给予高度评价“儿中最可定大事者”。

曹植也是嫡子,又有才华,虽然这两点曹丕也有,《燕歌行》《上留田行》等诗词也是信手拈来,《燕歌行》还是“七言之祖”。

但曹植拥有父亲的认可,这一点对于继承人来说是最致命的。



建安十九年,曹操出征孙权时就让曹植守邺城,曹丕随军,这可是一个大信号,若是大军从此回不来,那守城的那个就成了城主了。

这让曹丕心生危机,而且当时曹植身边也有一众官员拥蹙,丁仪、杨修等,必须要趁早将世子之位拿到手。

好在曹植自己根本没有继承的心思,目标就是个闲散王爷,整天就饮酒作乐、吟诗作对,甚至还嚣张得越矩,私开邺城王宫的司马门乘车出入,目中无人。



在送行曹操时只顾歌颂曹操的功德说些假大空的话,曹丕就显得聪明很多,涕泗横流地道出自己作为儿子对于父亲出征的担忧,让曹操的心逐渐偏向自己。

曹植的高调和曹丕的低调、稳重形成鲜明的对比,最终曹操还是选了稳重的曹丕。

殊不知,曹丕前期都是在演戏,一直将曹植当做假想敌,当上魏王之后就开始想方设法打压曹植的势力,诛杀拥蹙曹植的丁仪、丁廙兄弟,其家中所有男丁都没能幸免于难。

此外,曹植也被赶往封地,远离政治中心,导致曹植后半生郁郁而终。



复杂的人性

黄初七年五月,曹丕在洛阳驾崩,时年40岁。

这年龄不算老,可以说正值盛年,但曹丕对于父亲和兄弟所做的这两件事,被百姓和后世诟病,认为就是因为他对父亲不孝,对兄弟不仁才导致他盛年就驾崩。

不过在后来的考古中发现,曹丕其实在曹操还没去世时就已经确诊了肺痨,也就是肺结核。

这种病在古代是不治之症,即使是华佗也无法治好,更何况那时候华佗已经不在了,所以曹丕能撑到当7年皇帝才离世,已经算是厉害的了。



古代人因为医疗技术不发达,生活条件不好,人均寿命都很低,而且皇帝日理万机,要操心的事情那么多,40岁算是正常水平。

其实这种说法也有道理,曹丕虽然是逼迫汉献帝让位,但他也是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对百姓是没得说。

称帝后他就颁布了《轻刑诏》,派遣官员深入到底层人民的生活,获得一手信息,减轻赋税和刑罚,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此外,他还重建太学和地方官学,复兴儒学,恢复举孝廉人才选拔制度,让贫苦出身的读书人也能进入官场改变命运。



他还主持编修了中国第一部类书《皇览》,别的皇帝在位时就开始为自己修建豪华气派的皇陵,陪葬品也是基金奢华,但曹丕的陵寝非常俭朴,没有金银铜铁,只有一些瓦器陪伴。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人更是复杂的生物,曹丕不是绝对的坏人,也不是绝对的好人。



参考信息:
(西晋)陈寿著、(南朝)裴松之注. 三国志.卷二. 魏书: 文帝纪.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