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27红军建军,到1955年全军首次授衔,时间跨度近三十年,历次战争中发生很多变故,导致一些早期资历过人的名将,出现了暂时脱队的情况。一般来说脱队会影响个人职务发展和军衔,比如段苏权、袁也烈等人,建国后他们都只是少将。但周士第却是个例外,位列57位开国上将之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



尤其特别的是,段苏权是因为作战负伤离队、袁也烈被捕后还受了严刑拷打,这两人似乎情有可原,历尽艰难后能归队已是万幸;而周士第则是在南昌起义后信心动摇,主动离开了起义队伍,这点将军后来主动承认、并且认错了。所以周士第的这段经历,比其他同志更遗憾,情况也更特殊。

之所以周士第在55年,仍然被评为上将,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是他的早期贡献很大。南昌起义时叶挺的11军是主力之一,该部队下辖三个师,周士第作为师长执掌了25师,叶挺自兼24师师长,蔡廷锴是第10师师长。众所周知叶挺将军非常遗憾地早逝了,而蔡廷锴不是我党党员。这支元勋部队的脉络,需要有延续和纪念,周士第当年在该军的职务仅次于叶挺,他在南昌起义时的作用也不小,这是历史事实需要肯定。



第二点原因,周士第脱队期间的表现,客观上也说得过去,这点有据可查。1933年将军归队时,主动承认了思想不坚定的错误,并且申请组织严格审查,他愿意从基层士兵开始,“从头再来”干革命。周士第的态度非常端正,而经过查实,这6年间周士第一直积极参与反蒋抗日活动,言行确实都很正派,更没跟反动派勾结,组织决定再次信任周士第。

第三点原因,归队后周士第的贡献也很显著。到解放战争后期,他已经升任第18兵团司令员,接替了徐向前的位置。显然周士第已经重新成为了人民军队的重要指挥员,并且在解放华北、西北、西南的作战行动中表现出色,他已经完全证明了自己。按照55年授衔原则,正兵团级多数都是上将,甚至不少副兵团级干部都能评上将,周士第的授衔结果很公正。



当然,如果没有那六年的遗憾经历,周士第的职级、军衔或许还要更突出。但其实仔细想想,南昌起义的2万多人马,除了朱老总奋力保留下的800余勇士,不是大部分都散失了么?极端艰难的情况下,任谁都要经历考验,不应过分苛责。像周士第这样的同志,只是迷茫过、而不是叛变了,一个能主动回头的人,还是很值得称赞的。人生没那么多完美,这样的结果已经很圆满。



本栏目由军事历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军情、军史、战史、国际关系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全貌,带来精彩细节。作品覆盖图文、视频、音频领域,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也欢迎您点赞、评论支持,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