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山间的晨霭仍在缭绕,贵州省毕节市威宁自治县高级技工学校的实训基地里已响起清脆的金属敲击声。18岁的晏家辉正握着焊枪,调试风力发电机的钢架结构模型。他的梦想是从这片高原出发,通过“毕节工匠”培养计划进入大湾区风电运维团队。
“这里教会我的不只是技术,更给了我通向未来的底气。”晏家辉说。
在威宁自治县光伏产业园,来自毕节工职院的35名学员正跟着江苏师傅学习运维技能。“这里毕业直接送过去,工资比东部大学生还高!”
园区负责人算过一笔账:通过“订单班”模式培养的技工,稳定就业率达98%,且年均收入高出东南沿海同类岗位20%,这源于《毕节市“十四五”人力资源开发规划》中“技能溢价”机制的创新。
近年来,毕节通过针对性技能培训、工匠品牌培育、做强职业教育,全面促进劳动力素质提升,在全省率先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累计培育“毕节工匠”等技术技能人才13.8万人。
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实训。
在赫章县生态食品产业园,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浙江来的食品工程师现场调试生产线,本地培养的品质管控员穿梭取样,刚获得“中式烹调师”高级证书的年轻人忙着直播带货。这座曾因土豆滞销犯难的边城,如今因人才流动焕发生机。“00后”刺绣工王琴的直播间里,来自毕节职业技术学校的侗族工艺品设计团队正与她现场连线,讨论非遗创新课题……
深夜的金沙县人民医院手术室,无影灯下跃动着银发医者的匠心。骨科首席专家陈国栋手持器械,在患者膝关节间游走,数字化手术示教系统将这场高难度关节置换术实时传输至云端教学平台。作为毕节市首批“银龄引智计划”引进的资深专家,这位古稀之龄的骨科权威以“师带徒”模式深耕三载,不仅革新了山区医院的关节置换技术体系,更锻造出一支30余人的骨科骨干队伍。
在黔西北大地,153位像陈国栋这样的银发医疗专家正以“传帮带”方式激活基层医疗生态,他们的智慧在手术台与讲台间流转,铺就了一条高端医疗资源下沉的“银色通道”。
“毕节织工”技能培训现场。
这种“引进—培育—辐射”的人才发展模式,正在产生几何级效应。毕节市中医医院的保髋治疗项目入选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填补乌蒙山区骨关节疾病治疗空白;赫章县中医院与三甲医院共建“云诊室”,75%的疑难杂症通过远程会诊解决;金海湖新区医药产业园吸纳23名“智汇毕节”行动引进的研发人才,推动中药材深加工技术跃升至国内先进水平。
毕节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为推动招才引智,毕节建立了西部(毕节)就业与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中心,实施人才“蓄水池”“银龄计划”等项目,近5年来累计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3186人、银龄人才153人;建成博士后工作站1个、公共实训基地4个、技能大师工作室36个,实现“一县一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全覆盖。(图/文 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