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庆大学副院长之女14篇论文,学校迅速出手

近日,重庆大学曝出一起轰动网络的“学术拼爹”事件。一名本科生在读期间竟发表了14篇SCI论文并拥有多项发明专利,引发外界强烈质疑。而经校方调查证实,这位刘某乔同学正是该校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某华的女儿。其父在任职期间安排女儿参与并署名自己部分论文和专利,构成明显的论文与专利署名不当等学术不端行为。面对舆论关注,重庆大学反应迅速,仅用几日即成立专项工作组核查并公布处理决定:对涉事副院长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并免去其职务,按程序撤销其女儿获得的国家奖学金等荣誉奖励。如此雷厉风行的处置,彰显出高校对学术不端“零容忍”的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了公众质疑。


这一事件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正是因为其情节触目惊心。一名本科生不可能凭自身能力在短时间内发表如此数量和级别的论文,且其中多项专利最早申请于她仍在读初中的年份。显然,没有其父亲的“加持”,这些成果无从取得。这种利用学术资源为自己子女“镀金”的行为,既侵犯了他人的科研劳动成果,也破坏了学术公平。在重庆大学案例中,校方及时划清界限、严肃处理,不仅是对学术规范的维护,也是在回应社会关切,维护高校的公信力和声誉。

2.院长之子借科研成果参赛,中科院调查三年未见结果

与重庆大学迅速处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件备受瞩目的“学术拼爹”案例——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建国之子科技竞赛获奖事件。早在2015年,刘建国的儿子刘某阳便凭借发明“一种便携式雾霾污染气体快速识别和检测装置”斩获多项省级、国家级青少年科技奖项,并被保送进入合肥市重点高中。然而事后发现,该发明无论名称、原理还是外观,都与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旗下研究所2012年的一项科研成果高度一致,而刘建国当时正是该成果的主要完成人之一。更令人瞠目的是,2018年刘某阳在高中期间再次凭借“酒驾安全激光快速筛查系统”获得大奖和国家专利,而此项发明又被指出与刘建国2011年申请的一项专利原理高度相似。有任课老师证实,刘某阳的参赛作品确实得到了其父亲刘建国的大力指导和帮助,“属于‘大手拉小手’,父亲搞一点东西给他做”。


该事件在2021年经媒体曝光后引发舆论哗然。面对质疑,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当时发表声明称高度重视此事,已迅速组织人员调查核实,承诺“后续将及时向社会反馈调查结果”。然而令人失望的是,时至今日,距离事件曝光过三年,公众却始终未等来任何调查结果的公开通报,更未见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理决定。相比重庆大学几天内就给出明确处罚,中科院系统这一久拖未决的沉默让人不禁要问:既然证据链条如此清晰,缘何调查久拖不决?面对如此典型的学术不端和教育不公,难道只因涉事者身份更显赫、职位更高,就可以回避应有的追责?这毫无疑问损害了科研机构的诚信形象,也动摇了公众对科研公平性的信任。



3.不同案例不同结局,学术不端岂容“双标”

纵观近年来曝光的多起“学术拼爹”事件,不同系统、不同身份背景下的处理尺度差异明显。这种现象本身就值得深思。武汉大学教授李红良的案例即是一例。作为知名“长江学者”,他不仅因论文问题受到同行质疑,还在2020年卷入一场“小学生科创大赛”风波:他的两名小学年龄的女儿以“茶多酚抗癌”研究项目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引发公众对其子女作品真实性的强烈质疑。此事发生后不久,武汉大学先是在当年5月免去了李红良的部分研究岗位职务,随后9月李红良又“主动”辞去了基础医学院院长等行政职务。无论校方措辞如何委婉,可以看出这实际上是对其一系列学术争议事件的处理结果。李红良最终淡出学术管理岗位,某种程度上也是为平息舆论、重申校纪而付出的代价。

再看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勇彬的例子。2020年,一名昆明小学六年级学生凭借涉及复杂癌症基因研究的项目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因研究水平远超小学生能力而被质疑存在“家长过度参与”。经媒体追查,获奖学生的父母正是该所研究员陈勇彬和其同事,而课题方向与二人研究领域高度吻合。事情曝光后,中科院昆明动物所迅速成立调查组核查,并确认了家长参与事实。陈勇彬也很快发表道歉信,承认自身在项目申报材料等环节“过度参与”,主动申请撤回孩子的参赛作品奖项。赛事主办方随后取消了该项目的奖励资格,相关部门对涉事研究人员进行了批评教育处理。据央视网报道,对此类行为的评价掷地有声:科研成果属于公共资源,挪作私用就是违规,谋取私利就是腐败。

上述案例表明,无论是在高校体系还是科研院所,学术不端特别是“拼爹”现象并非个例。一些单位和个人在压力之下能够迅速纠偏、给出处理交代,体现了基本的科研伦理底线;但也有少数情形因涉及更高级别的人物而久拖不决、语焉不详。这种“双标”不仅纵容了学术不端,更向社会传递出错误信号:仿佛学术规范还可以因人而异。须知学术没有特殊的“隐秘角落”,无论涉及谁,都应一视同仁、秉公处理。

4.科研诚信与透明监督才能重塑公信力

学术界的公信力源于公平公正的科研环境和严格透明的监督机制。针对“学术拼爹”这类利用学术资源为子女铺路的变相腐败行为,社会各界已有共识,必须零容忍、严惩戒。一家媒体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将学术平台或科研成果当作私器为子女镀金,是学术之耻,也是对教育公平的侵蚀;“子承父奖”已成为新型学术腐败,亟需提高违规成本,加大惩处力度。只有让越界者付出沉重代价,才能遏制此类乱象蔓延。

学术拼爹折射的不仅是个别科研工作者的私心,更暴露出制度监督上的漏洞和不平衡。要维护科研诚信和教育公平,就必须对类似事件坚持原则、一查到底,不论涉及何人何职,都给予同等严肃的处理。让所有科研人明白,学术规范面前没有特殊特权,唯有以公开透明的监督和铁面的纪律惩戒,才能重塑公众对科研领域的信任,守护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正义也许会迟到,但绝不应缺席。科研事业的发展,更离不开一个公平无私、诚实守信的环境。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确保下一个科研成果的诞生,靠的是才华与勤奋,而非“拼爹”的捷径。

声明:本文系作者投稿,文责作者自负。本号之所以推送此文,是希望借此呼吁关注“学术拼爹”导致的不公现,从而促进教育公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