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黑糖文字局,看到时事民生的不同声音。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请赞赏作者或点赞转发,十分感谢。

金龟子的女儿,余华的儿子,蹭父母的光是天经地义

文/程不糖

哪吒2》上映的时候,网友们创作了一个自嘲的段子——当在影片进行到大决战时,哪吒妈妈被反派变成丹药,很多人说自己的第一反应竟是"哪吒该不会要吃下去吧?吃了妈妈大增功力?"

这种脑回路,我愿称为"中国式亲子关系第一公式":

父母牺牲+孩子成功=天经地义。

这个十分地狱的想法,其实深刻反映了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密码:父母一切辛劳的终极目标,不就是为了孩子能走得更远吗?

前几天,在"金龟子的娃娃"直播间,央视原著名儿童节目主持人刘纯燕和女儿王逸宸一起直播时,有网友提出"蹭妈妈流量"的质疑。

其实从直播间的名字上我们就知道了答案,所以王逸宸的回应也掷地有声:"我妈这么努力一辈子,不就是为了让我蹭吗?那我努力一辈子,不就是为了让我儿子蹭吗?您多努努力,您的孩子也能蹭您的。"

网友们破防了,类比一下就想到了李佳琦那句“这么多年你有没有好好工作?”于是纷纷开始讨伐,又加上前段时间的“协和4+4”董小姐事件余温尚在,似乎对这些二代的愤怒达到了巅峰。

但我想说,这话确实说到点子上了。其实在特定的文化领域里,这算不上是什么"蹭流量",这分明是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家族优势的正当传承。

在一个强调"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文化土壤里,为子女创造更多机会,原本就是中国父母的神圣职责。我们的家长不眠不休地工作,省吃俭用地存钱,拼尽全力买学区房,这些不都是在为孩子铺路吗?一旦有条件,谁会拒绝让孩子站在更高的起点?

余华是当代声誉最高的作家之一,但面对他的儿子余海果时也未能免俗,于海果的处女作《全身麻醉》,跳过层层文学价值的评定流程,直接发表在中国最顶级的文学期刊《收获》上。

这篇小说我看了,对我来说并不比九阳豆浆机的说明书更有吸引力。

《收获》是一份影响力巨大的刊物,但余华本人从不避讳对儿子的扶持。在文化领域,"书香门第"也不是一个贬义词,反而被视为精神血脉的传承。

有趣的是,这种公开透明的家族资源分配,恰恰符合中国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孔子早就告诉我们: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在西方那套强调个人奋斗、独立发展的话语体系里,"啃老"和"靠父母"是需要被羞耻的。

但在中国,家族利益始终高于个人得失,子承父业不仅不是耻辱,反而是一种美德。

无数的企业家反而头疼,自己的产业无人愿意学习和继承,当代子女缺乏苦难体验,并不珍惜自己应得的事业高度。

所以,当有人去用"协和4+4"的董小姐来类比金龟子的女儿时,这简直是驴唇不对马嘴。在医疗界搞弯道超车,这种暗箱操作、违法违规与阳光下的家族托举有本质区别。前者是对公平的破坏,后者则是对家族资源的合理利用。一个走的是地下通道,一个走的是阳光大道,怎能相提并论?

金龟子的女儿向网友发问:"您多努努力,您的孩子也能蹭您的。"这句话虽然听起来有点扎心,但道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一个资源高度集中的社会里,父母的成就往往决定了子女的起点。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如果一个人辛苦打拼一辈子,却不能让自己的子女获益,那这种成功还有什么意义?难道要把所有资源都捐给社会,让自己的孩子从零开始?这显然不符合中国人的家庭观。

"蹭父母的光"并非洪水猛兽,关键在于如何蹭、蹭了之后做什么。如果只是躺平享受,那确实令人不齿;但如果能在父母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这不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所在吗?

金龟子的女儿王逸宸在直播中也强调:"咱们要做强大的父母,为孩子创造美好的未来。"这句话道出了责任的传承——今天的受益者,明天将成为给予者,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在西方,个人主义盛行,子女18岁就要"飞出去";而在中国,家族共同体的观念根深蒂固,父母子女是命运共同体。我们可以尊重西方的独立观念,也应该理解自己文化中的合理成分。

当然,这不是为那些纯啃老、不思进取的"富二代"们开脱。真正的家族传承,不仅是资源的传递,更是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延续。子女要珍惜这种“思想特权”,用更大的成就回报父母的付出,而不是当一个永远的影子。

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视野自然更加开阔。如果父母已经为你搭好了梯子,你的目标就应该是爬得更高,而不是满足于现状。

最后,对于那些没有"超级爸爸""名人妈妈"的普通人来说,与其抱怨起点不同,不如思考如何成为孩子眼中值得"蹭"的那个人。 蹭父母的光,不可耻;但若只会蹭不会亮,那才真正辜负了父母的期望。

毕竟,每一代人的奋斗,都是为了下一代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而不是把有能力突出重围,回报社会的别人拉下马,和无能的自我一起沉沦。

(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