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园可源》在杭州西子廊桥演出,诸多市民驻足观望。
《可园可源》表演。
烟雨苏杭,传来声声岭南音。5月11日晚,杭州网红地标湖滨银泰in77西子廊桥下方人头攒动,东莞民族乐团在桥上奏响《可园可源》片段,独具岭南特色的旋律引得市民驻足观望。东莞原创国乐实验剧场《可园可源》先后来到苏州、杭州,将岭南的烟火气、文人气、家国情怀融进音乐和舞蹈,用机械舞美、激光成像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绘就一幅流动的画卷,讲述张敬修回乡修辟“可园”、奠定岭南画派雏形的故事,为市民游客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体验。
技术革新、时代发展带来文艺新变,这种耳目一新的表现形式带来更深层次的文化共鸣群众性,兼具创新性、艺术性、思想性,正是东莞新大众文艺勃兴的体现。
可园古韵
3D投影、非职业团队混搭跨界“大众共创”
“《可园可源》的舞台呈现带给观众独特的审美感受,作品更有一种文化共鸣的触动。”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党支部书记杨飞表示,可以清晰感受到作品里的“魂”——既有传统的根,又有现代的呼吸。
“这样一种全新的表演形式,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观众王女士看完《可园可源》果断被“圈粉”,称《可园可源》结合了3D投影以及现代声光电技术,并融合多种艺术形式,做了一次非常好的尝试,“很愿意‘多刷’,也许会追着《可园可源》巡演去别的城市”。
国乐实验剧场《可园可源》就是一部新大众文艺特质鲜明的作品。就创作主体而言,《可园可源》由东莞市文化馆组建的两支非职业团队——东莞民族乐团和东莞舞蹈团领衔,演员平均年龄30岁左右,包括学校老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自由职业者、群文工作者、企业家等,这支“混搭”团队以多元身份凝聚合力,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共创”。
“东莞市文化馆通过打造《可园可源》,把社会上这么多热爱文化艺术的人聚集起来,共同完成一部作品,从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的角度来讲,体现了全民参与、全民共享,而且把大家的文化热情、文化创造活力都激发出来了。”著名文化学者戴珩认为,《可园可源》让大众参与到文化艺术的创作中,真正体现了群众性,也体现了一个地方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业界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用。
潮流音乐
走出传统场馆“围墙”,走进日常无边界舞台
站在西子廊桥上,东莞民族乐团的弹奏声与4D悬浮屏幕的写意背景相融,这里不是剧场,却有更多观众的目光。
“新大众文艺”自2024年底被提出以来,迅速在文艺界引起强烈反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购物途中、散步路上,与文艺演出不期而遇,这样的场景不只发生在杭州网红地标西子廊桥,更早已成为东莞的日常。
走出传统文艺场馆,是“潮流东莞·火柴盒”三年来一直的坚持。公园、商场、城市草坪、文创园、历史古村……“火柴盒”在东莞的各个镇街开展常态化演出,现场无边界的舞台和观众席让文艺更具亲切感和烟火气,东莞本土阿卡贝拉AU人声乐团、男声四重唱非职业组合太阳之子、青年歌手纪国维等“新大众文艺”人才在阳光、微风、星光的见证下,为市民游客种下音乐的种子。
数据显示,三年来,“火柴盒”累计举办1200+场演出,线上线下触达6800万人次,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辨识度的文化IP。带着孩子来参加“火柴盒”三周年音乐会的市民肖女士说:“从孩子蹒跚学步到现在跟着节奏跳舞,‘火柴盒’见证了我们的周末时光。”
打工文学
素人摆地摊烧烤写诗 书写普通人故事
事实上,从“听众”到“音乐人”,从“剧中人”到“剧作者”,距离并没有这么遥远。在东莞文艺界,全民参与并非个例。改革开放40年来,东莞文学伴随着“世界工厂”的城市发展崛起,成就了“打工文学”的独特现象,打造出“中国作家第一村”樟木头镇的文化名片。如今“素人写作”成为东莞文学新底色,来自各行各业的写作者成为新大众文艺的生动样本。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亲历者、见证者。”东莞文学艺术院一级作家柳冬妩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有将近2亿人在东莞工作过、生活过,东莞是他们的情感驿站。从打工文学到新大众文艺,东莞文学创作主体的构成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二亿分之一”不再仅是被表现的对象,他们已经可以书写自己。
温雄珍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她从2000年开始在企石综合市场摆地摊,晚上兼职烧烤店店员,随后在《诗刊》《作品》发表作品。她坚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书写他们的故事,期待用充满温热生活的烟火气去温暖别人。
3月,位于东莞市塘厦镇的凤凰原创中心正式启用,吸引了许多原创音乐人,为塘厦的打工歌曲创作基地注入了新的内涵。打工者写、打工者唱、打工者听,东莞(塘厦)打工歌曲创作基地已经成功创建为东莞首个,也是唯一首批“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而“塘厦打工歌曲创作与推广”也成功创建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东莞多项举措培育文艺人才
事实上,早在“新大众文艺”一词备受关注之前,东莞就已经吹起政策“东风”。2022年,站在“双万”新起点上,东莞提出“文化强市”建设构想,强化“思想引领+文化供给”。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最终确定以《中共东莞市委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意见》为纲领,构建“1+8”政策体系。
在迈向“文化强市”的路上,东莞先后出台《东莞市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东莞市重点文艺创作基地扶持办法》《东莞市青年文艺人才培育与推广实施办法》等激励政策,并制定《东莞市推进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机制》,以“五大举措”为抓手,从选题、立项、推进、展示、奖励五个方面,整体推进文艺精品创作生产。
奔流不息的新大众文艺浪潮中,东莞勇立潮头。从可园古韵到打工文学、打工歌曲,这座城市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以“人人皆可艺术”的实践,将文艺的根系深扎于产业发展与市井烟火之中。
采写:南都记者 李晓艺
图源:莞宣、印象塘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