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怀期待去武鸣板苏屯看古县治,结果只看到几栋闲置民房。
本以为能撞见大量历史古迹,眼前场景却和想象差了十万八千里。既来之则安之,咱好好聊聊这地儿背后的武缘县历史。
武缘县最早能追溯到隋朝开皇元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当时朝廷设县是为派兵驻守,更好统治岭南地区。可地方势力太猛,27年后武缘县就被裁撤并入岭山郡。
直到唐武德五年,武缘县才重新设立,县治仍在伶俐镇。唐朝时岭南远离权力中心,朝廷只好实行羁縻制度管理。
本想把武缘县设成羁縻土县,怎奈伶俐镇汉人多不符合条件。
最后武缘县成了邕州府卫星城,设流官治理延续下来。
北宋皇祐年间狄青征侬智高后,大量汉人留驻岭南。宋景祐二年,武缘县治搬到了现在的板苏屯,小地方成了县治。
“板”在方言里是住户,“苏”是姓氏,板苏就是苏姓聚居地。推测苏宫村和板苏屯的村民,大多都是苏姓后人。宋、元、明时粤西土司制度成熟,却也埋下利益争夺隐患。
明朝嘉靖年间岑氏土司内斗,朝廷镇压后思恩府改土归流。明朝万历五年,武缘县划入思恩府,命运跟着变了走向。要是思恩府没撤销,武缘县或许会是另一番模样。
明朝洪武元年,武缘县治再次搬迁,板苏屯又回归平静。曾经的县治所在地,如今只剩几栋老房和闲置屋子。走进屯里半天见不到人影,心里难免有些失落和疑惑。
直到走到公路边,才看到十来栋新楼房,应该是板苏新村。从隋朝到民国,武缘县历经多次裁撤、复置、改名。
1913年武缘县更名武鸣县,2015年升格为武鸣区。虽说级别提升了,但板苏屯却没跟着兴盛起来。看着眼前的景象,不禁让人思考:历史遗迹该如何留存?
板苏屯作为曾经的县治,难道只能靠文字记载过去?为啥有的古县治能保留风貌,有的却逐渐被人遗忘?这里的变迁是历史必然,还是保护不够到位?
或许每个地方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轨迹和选择。但曾经的辉煌不该被完全抹去,总该留下些印记。
就像“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历史遗迹也是后人的财富。板苏屯的现状,让人对历史与现实的衔接有了更多想法。你对这种古县治遗址的保护有啥看法?
欢迎留言聊聊。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历史细节以专业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