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有一种房屋,叫“四叠半”。

这种房子只有四张半榻榻米那么大,面积约8平米。

根据日本“最低居住水准”显示:

一个人得住在25平米以上的地方,才能感到快乐。

所以“8平米”这种地方,没人愿意去住,除非实在没办法。

像没钱的大学生、失业的妇女,瘾君子、流窜犯,就常常蜗居于此。

长久以来,“8平米”就像一种诅咒,预示着种种不幸与绝望。

直到3年前,作家吉井忍的散文集《东京八平米》出版。

人们才骤然发现,原来八平米的小房子,也能带来无穷欢乐。

因为房子小,摆不下锅台、冰箱、洗衣机,吉井忍不得不向外走。

走着走着,她便在广袤的天地间,有了更深刻的生命体验。

她邂逅了很多普通人,走过上百条街市,光顾过无数小店;

看过公园里的花开花谢,见识过不同季节的景致变幻……

就像一名探险家,她在超级都市的缝隙里,挖掘出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

在书里,吉井忍不止一次感慨:我住在8平米,但人生远不止8平米。

只要不封闭自己的心,世界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房子再小,也关不住有趣的人;

再平凡的人,也可以拥有非凡的灵魂。



1

这世上最可悲的

是活成房子的囚徒

在书里,作者先将住进“八平米 ”的经过娓娓道来。

作为一名小有名气的作家,她阅历十分丰富。

不管是东亚还是欧洲,她都或短或长地定居过,也买卖过几套房产。

虽不是多富裕,但也绝对不是因为穷或是走投无路,才选择住进这里。

所以当她开始“八平米”生活时,外界的非议便滔滔而来。

先是父母急得跳脚,反复追问:老家有一百多平的房子,为什么不住?

后有朋友们前来劝诫:还是贷款买套大房子,才能安安稳稳地生活。

而更多的人,则是一边质疑,一边嘲讽作者不过是“吃饱了撑的”。

面对这些,作者没有过多解释,只是在书里说:我向往的,是一种滚石生活。

日本有句谚语,“滚石不生苔藓”,生命也只有流动起来,才不会荒败颓废。

过去的十几年间,她搬过三十几次家。

从法国南部的农庄,到德国小城的公寓,从日本乡下草屋,到中国北京的高层……

就房子来说,宽敞的、高档的、僻静的,她都住过,但就是觉得“都不完美”。

她和我们很多人一样,想先完成“房子”这件大事,再享受生活。

但慢慢的她发现:房子太大,是种负累,房子太舒服,人就只会足不出户。

在书里她也写过,有些人为了大房子而背负巨额贷款,日子过得愁云惨淡;

还有些人费尽力气把房子收拾妥当,便一天天窝在家里,完全封闭自己。

房子,原本是避风的港湾,却不知不觉成了压在心头的重石,囚禁人生的牢笼。

生活中,“住进大房子”是太多人的执念。

为了这个念头,我们拼命赚钱,累死累活地苦苦熬着。

明明是为了幸福而活着,可结果却因为房子而丢了生活。

这世上最大的悲哀,就是人活成了房子的奴仆。

140平、200平,乃至豪宅别墅,都不是幸福的先决条件。

幸福与快乐,从来只源自内心,和住多大房子毫无关系。



2

房子小无所谓

关键是你怎么住

作者的“八平米”,除了床,也就能放下一张桌子,几个收纳箱。

大伙本以为如此逼仄的环境,肯定令她心情不爽。

但事实是,从签订租房协议的那一刻,她就乐得合不拢嘴。

因为她的房子太便宜了!

每月租金才3万日元,合着人民币一千多。

所以在东京,她不必努力赚钱,就能有个落脚点,随便写写文章,就能养活自己。

还养得非常好。

从房子上省下来的钱,她可以看电影、看展览、旅行、吃大餐……

甚至梦寐以求的海参崴之旅,也在住进“8平米”后很快就实现了。

然而,最令作者欣喜的,还不是手头变宽裕,而是八平米带给她的无限惊喜。

因为没有冰箱,她要一天去一次菜市场,只买当天吃得完的食物;

因为没有厨房洗衣机浴室,她就得经常往返于小饭馆、洗衣房和公共浴室。

来来往往间,她认识了形形色色的人,听了很多故事。

在洗衣房,她偶遇了逃离家暴的坚强大婶,七十多岁了还在打工,非常励志;

在小饭馆,她看见民工们抱着盆一样大的碗吃饭,听他们说着工地上独有的土味八卦;

去汤池泡澡,她和很多人“赤裸相见”,从最初的难为情,到后来的轻松聊天;

在过去,她走遍了全世界,也从未如此细腻地感受过生活。

如今,反而因为窄小的八平米,她得以遇见更广袤的世界。

很多时候,我们总抱怨生活无聊、没盼头。

每天两点一线地上下班,回家后就一倒一歪。

要么嫌房子小,要么怨房子简陋,怎么看都不顺眼。

于是,便活成了这几年网上很火的那种“老鼠人”。

非必要不出门,作息颠倒,每天就是待在窝里吃外卖,玩手机。

一照镜子,面色枯槁,黑眼圈大得吓人,就更不想出门,继续回家躺着。

整个人的生命力,就像哑了火的爆仗,怎么也点不燃。

作者见过太多这样的人,就忍不住痛心疾呼:条件有限,但生活是无限的。

房子小,就走出去。

去公园看看花,去海边散散步,去林间畅快地呼喊歌唱……

感觉无聊,就别总待在家里。

去书店看书、去影院看电影、去听露天演唱会……

只要你的心想往外走,住什么样的房子你都会感到自由。

人生是旷野而非轨道,你想怎么活,全是自己说了算。



3

房子再小

也能容下伟大的灵魂

看书时,有个故事,令我格外动容。

日本有很多咖啡馆,其中有一种,叫喫茶店(“喫”音意同“吃”)。

作者就很喜欢去喫茶店,所以刚搬到八平米,就立马去附近探店。

一天,她偶然间瞥见一间店铺,招牌上竟赫然写着“早上8点关门”。

太奇怪了,八点开门还差不多,这么早怎么会关门呢?

抱着强烈的好奇心,她决定一探究竟。

她爬上狭窄的楼梯,推开吱嘎作响的木门,一家小小的喫茶店映入眼前。

店里就三四张小桌子,里里外外就老板一个人忙活,客人都是早起的民工。

老板叫大泽,70多岁。

问起早上8点关门的缘故,大泽爷爷笑笑说:因为要去补觉啊。

原来,这家喫茶店凌晨四点营业,为的就是让早出务工的人喝上一口提神的咖啡。

这些客人,几十年来,每天凌晨像上班打卡一样,出现在大泽爷爷的店里。

但也碰上过一次意外。

有位客人,接连几个月没来,后来忽然有一天,给大泽爷爷打来电话。

第一句话就是:我患了重病,能不能帮个忙。

大泽爷爷一秒没停顿地说:好,没问题。

他连对方是谁都没搞明白,也不怕对方借钱什么的,就这么答应了。

对方沉默了好一会儿,随后哽咽地说:麻烦你,给我送一杯冰咖啡。

大泽爷爷一听,很快询问出对方的地址,当天就出门了。

经过一番辛苦的跋涉,大泽终于把咖啡送到了奄奄一息的病人手中。

病人喝着最熟悉的味道,对大泽说:我生病后,你是唯一来看我的人。

大泽爷爷点点头,说:什么时候想喝了,我随叫随到。

但这人没再联系他,几个月后,大泽爷爷听闻这人去世了。

或许,这位工友在人世间最后的温存,就是这家小小的喫茶店。

作者听完这个故事,再环顾这家小小的店铺,骤然明白:

再小的房间,也容得下伟大的灵魂。

人的善良、热情、慷慨,不会因为房子小就消失不见。

也不会因为住上了什么大房子,人就会变得多美好多高尚。

只要灵魂美好的人,住在哪里,哪里才有光。

租在半地下室的女孩,会收留流浪猫,一人一猫也很幸福;

买不起房子的打工族,善待一家老小,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

合租在一起的室友,结伴去做义工,在付出中也能捡拾自我价值。

你想成全自己的善良,想与世界温柔相待,想释放最纯粹的灵魂……和你住哪里,住多大的屋子,什么身份,什么身价,一点关系都没有。

伟大的灵魂,从不受限。

再小的房子,也不影响你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



搬进八平米之前,作者其实正处于人生的最低谷。

她刚刚结束一段婚姻,又净身出户,无处可去。

心情郁郁的她,不想求助任何人,更无心事业。

就那么麻木地四处漂泊,直到住进了八平米,一切才有了转机。

从最开始的“被动出门”,到后来尽情享受,她用这间小小的房子治愈了自己。

她在书里写道:就活吧,住哪不是活,住哪人都能活好。

反观我们自己,住的地方远比八平米宽敞,却时常焦虑、压抑、痛苦。

究其根本,就在于我们一直在舍本逐末,困死在一些主流价值中。

人不必非得特别成功,住豪宅开豪车后,才可以放飞自我。

每一个琐碎的日常,我们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

住在哪儿,真的不打紧,关键是你想明白怎么住怎么活。

每天一点探索,去做一件件具体又美好的小事。

给自己点个吧,相信自己,你一定有办法托举起自己的人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