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角,自古以来便是珍贵之物,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早在商周时期,犀角就已被视作宝物,用于祭祀、礼仪等重要场合。《汉书・张骞传》中记载,张骞出使西域后,犀角作为奇珍异宝传入中原,备受王公贵族青睐。在古代,犀角不仅是财富与地位的象征,还因其独特的药用价值,被收录于诸多中医药典籍之中。《本草纲目》中记载,犀角性寒、味苦酸咸,具有清热、凉血、定惊、解毒等功效,是传统中医药里的名贵药材。
今天我们来简单介绍下犀角与牛角的区分方法:
外观特征
犀角质地坚实而温润,与牛角相比,犀角的横截面呈现独特的 “鱼子纹” 或 “粟纹”,纵剖面则有 “竹丝纹”,这些天然的纹理如同艺术品上的独特印记,是辨别犀角真伪的重要依据。犀角的色泽丰富,从淡黄色、棕褐色到黑色不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表面会形成一层自然的包浆,愈发温润细腻,散发出古朴典雅的光泽。
下面是水牛角:
下面是犀角:
从图片对比,太好区分了,形状和大小根本不一样。
这是大的水牛角切掉并且水煮风干后的,表皮比较毛躁,牛角加工后的杯子和牌子鉴定对于大家来说,就更难了。
我们来看下放大纹理是怎么样的?
这是水牛角的放大图
这是犀角切面图
水牛横切面光滑无比,基本看不出什么纹理。但是犀角就不同了,它有种类似牛皮的鱼子纹理。
牛角没有甘蔗纹,也没有鱼子纹,有些赝品制作出了甘蔗纹,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排列的粗细缺少很自然的变化,或者有纤维横竖搭接的现象。同时,端面上的鱼子纹排列比较理性,缺少天然的无序,比较容易识别。
从味道上是比较难区分犀角和牛角的。一样都有腥臭味,特别是潮湿后,味道会更明显。
如果你手上的角雕常温没啥味道,可以在手掌上呵气,使手掌微有潮润,再摩擦发热,闻看看。如果啥都没有,那可能连牛角都不是,是树脂工艺品。
由于犀牛数量急剧减少,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犀角贸易也受到严格的国际公约限制。所以新犀角雕件绝少见到,在通过味道鉴真假别时,凡是散发有较浓重香味的,一定要注意鉴别。
正常的角雕一定是有点腥味,或者有点牛黄焦味,因为很多角雕的存放需要防虫,不能用化学药剂杀虫以免影响药性,一般一段时间就会用沉香或者檀香熏烤一下,难免带点烟熏味道。
物理特性
犀角质地坚实而温润,密度较大,拿在手中有明显的压手感,且具有一定的透明度,尤其是对着光观察时,能看到柔和的透光效果。其韧性较好,不易折断,且触感细腻,如同婴儿肌肤般光滑。
水牛角密度相对较小,重量较轻,手感粗糙,缺乏犀角的温润感。水牛角的透明度差,对着光几乎不透光,质地较脆,用力弯折容易断裂。
药用价值
在传统中医药理论中,犀角性寒、味苦酸咸,具有清热、凉血、定惊、解毒等功效,常用于治疗温热病高热神昏、谵语发狂等重症,是名贵的中药材。但由于犀牛是濒危保护动物,现代中医药已禁止使用犀角入药。
水牛角同样具有清热、凉血、解毒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犀角用于部分药方,但功效相比犀角稍弱。目前,水牛角是合法的中药材,在临床和中药制剂中被广泛使用。
犀角在历史上一直是珍贵之物,被用于祭祀、礼仪、装饰和药用等领域,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也是雕刻艺术的优质材料。然而,因人类的过度猎捕,犀牛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目前所有犀牛物种都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犀角贸易受到《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严格管制,任何非法交易犀角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严惩。
水牛角则较为常见,在日常生活和传统工艺中应用广泛,不存在物种保护的风险。了解犀角与水牛角的区分,不仅有助于辨别物品真伪,更是每个人参与保护濒危物种、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行动。
通过外观、物理特性、药用价值以及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对比,我们能够更准确地区分犀角与水牛角。在面对相关物品时,应增强保护意识,坚决抵制非法的犀角交易,共同守护珍贵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說明|本文为诗意生活美学编撰,僅限交流學習,不做商用,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