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钟敬文先生、启功先生,生前都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两位先生共事五十多年,友谊很深。钟先生长启先生9岁,对启功这个“小老弟”爱护有加,经常“批评”他“不务正业”(指写字);启先生对钟先生更是极为敬重。二老都热爱古典诗词,经常在一起谈论诗词并时有唱和。
1997年,为祝贺启功先生85岁生日,钟敬文先生写了两首诗《祝元白教授85寿辰二首》,诗曰:“诗思清深诗语隽,文衡史鉴总菁华。先生自拥千秋业,世论徒将墨法夸。”“长忆敲诗小乘巷,千金一字信吾师。世间酒肉多征逐,俗态纷纷岂足嗤。”在诗中,钟先生对启功先生的诗文、学术成就予以高度评价,对启先生的诗艺尤其推崇;同时也为世人对启先生的误解而深感惋惜——先生所为,是传之千秋万世的大业,可是世人的一般舆论却只夸奖您的书法,这实在是对先生成就的遮蔽。这两首诗很有名,特别是第一首,常常被人引用。当然,在网上和不少书刊上流传的第一首诗还有另一种版本:“诗思清深诗语隽,文衡史鉴尽菁华。先生自富千秋业,世论徒将墨法夸。”比如赵仁珪教授所著《启功评传》,封底上印的就是第一个版本。我查阅过钟先生手迹图片,应为前面引用的那个版本,也许正式定稿时又有改动。这不是本文要说的重点。本文要说的重点在下面。
启功先生对钟敬文先生的贺诗也有唱和——《钟敬文先生惠祝贱辰,次韵奉答》:“文字平生信夙缘。毫锥旧业每留连。荣枯弹指何关意,寒燠因时罔溯源。揽胜尚矜堪撰杖,同心可喜入吟笺。樽前莫话明朝事,雨顺风调大有年。”在我所见的各种著作中,均把先生此诗当作对钟敬文先生《祝元白教授85寿辰二首》的和诗。连启功先生的助手侯刚先生也这么认为。在他的《启功(画传)》(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一书中,这样写道:“值得称颂的是1997年,钟老在九十四岁高龄时,曾赋诗二首,亲自送给启功,为八十五岁的老弟祝寿(下略)。启功收到钟老的诗,心情激动,当即奉答(下略)。”
2018年12月3日,“启功书友会”微信公众号又以“【启功先生的朋友圈】钟敬文”为题,略加改动转发了这段文字。
侯刚先生作为启功先生的助手,他的意见当然很权威了;如果光看诗歌的标题,确实也看不出毛病。可是一读诗歌,就觉得不对劲了。第一,钟先生的贺诗,是两首七绝;而启先生的和诗,是一首七律,从形式上讲,首先就不对。第二,钟先生的两首诗,第一首押麻花韵(a),第二首押支思韵 (-i);而启先生的诗押的是寒山韵(an)。既然是唱和诗,肯定是步前诗之韵的,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而且启先生诗歌标题中也写明了是“次韵奉答”;所以从韵脚上看,也不对。以先生的学养,不可能犯这样的低级错误。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么多年都没有人指出这个错误,我也一直没有找到答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
2020年5月29日,我读侯刚、章景怀编著的《启功年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当我翻到第224页,“(1992年)7月26日”条下,赫然见到这么一条:“钟敬文先生作诗,祝先生80诞辰:合从释民说因缘。卌载京门讲席连。一夕雷霆同劫难,三冬文史各根源。小诗共喜吟红叶,芜语常劳费玉笺。闻道大椿八千岁,吾侪今日只雏年。先生即次钟韵奉和一首:文字平生信夙缘。毫锥旧业每留连。荣枯弹指何关意,寒燠因时罔溯源。揽胜尚矜堪撰杖,同心可喜入吟笺。樽前莫话明朝事,雨顺风调大有年。”
原来如此!原来启功先生“次”的是这个韵,“奉和”的是这首诗,可是却被人张冠李戴,当作《祝元白教授85寿辰二首》的唱和诗了。这么明显的错误,这么多年都没人发现,还在津津有味地引用、传播。
解开这个谜底,我非常高兴。可是新的疑问又产生了。第一,钟诗中“释民”怎解?是否有误?第二,《启功年谱》中为何没有《祝元白教授85寿辰二首》?而且,启功先生对这两首诗没有唱和吗?好在不久之后,《启功年谱(增订版)》(2023年版)出版了,新版订正了原版中的不少错误,也解开了我的第一个疑问。“释民”为“释氏”之误;“释氏”是佛姓释迦的略称,也指佛或佛教。但是第二个疑问还是没有答案。
原标题:《徐可:钟敬文、启功和诗辨误》
栏目编辑:史佳林 文字编辑:钱卫
来源:作者:徐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