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国际关系史也有abandon的话,那么必然是三十年战争。从1618年波西米亚人把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使者扔出窗户开始,到1648年签和约结束,这场持续30年的混战让欧洲彻底变了样。
这场战争表面上打着宗教的旗号,实际上却是欧洲各国争夺权力和财富的游戏。最魔幻的是:打着打着,大家突然发现——咦?我们当初是为啥打起来的来着?
第一回合:波西米亚起义(1618-1625),“冬王”的白给局
那是1618年非常平常的一天,几个波西米亚贵族把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派来的钦差大臣从布拉格城堡的窗户(当时欧洲的城堡很高)扔了出去,史称“掷出窗外事件”。当然,这已经是欧洲人第三次干这种事了。
不过这次有个让人难绷的小插曲——大臣掉在了20米高的粪堆上没死,愤怒的波西米亚新教徒们走过去补了几刀,这才给狼狈不堪的大臣一个痛快。神圣罗马帝国知道后勃然大怒,三十年战争由此拉开帷幕。
1620年11月8日,决定波西米亚命运的白山战役爆发。波西米亚起义军找来了普法尔茨选帝侯当国王,这位老兄后来得了个外号叫"冬王",是因为他率领的军队总是能发起像寒风一样凌厉的进攻吗?不是,因为他的统治只维持了一个冬天……
战役当天清晨,2.1万波西米亚军队与2.8万帝国军队在布拉格西郊的白山对峙。帝国名将蒂利伯爵采用了经典的西班牙大方阵战术:中央是密集的长矛兵方阵,两翼布置火枪兵。而波西米亚军则杂乱无章,骑兵和步兵配合混乱。战役从上午11点开始,仅持续2小时就结束了。
帝国军的重骑兵成功包抄了波西米亚军的侧翼,导致后者全线崩溃。战后统计显示,波西米亚军损失了4000人,而帝国军仅伤亡700人。27名起义领袖被公开处决,他们的首级在布拉格老城广场的查理大桥塔楼上挂了整整十年,作为对其他反抗者的警告。
这一回合可以说是白给阶段,除了双方军队实力差距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波西米亚的这个“冬王”属于又菜又爱玩那种,打仗全靠莽,和帝国名将蒂利伯爵完全没得比,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第二回合:丹麦入场(1625-1629),但被华伦斯坦当经验包刷
神圣罗马帝国借着战争的胜利趁机扩大自己的影响,于1921年解散了新教联盟,这引发了丹麦的忧虑。1625年,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以保护新教的名义介入战争,集结了一支4万人的大军南下德意志,却在德绍桥遭遇了军事天才华伦斯坦。
华伦斯坦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战争模式:他的军队不向皇帝要军费,而是"走到哪抢到哪",美其名曰"战争自给自足",堪称17世纪拼多多军团。实际上就是每占领一个地方,就收“保护费”,不给就直接烧村。他的部下有句名言:"皇帝需要我们,就像需要瘟疫一样。"
1626年8月25日的德绍桥战役是这一阶段的转折点。华伦斯坦率领2.4万军队在易北河畔设伏。他故意示弱,引诱丹麦军队渡河进攻。当丹麦军半数渡过浮桥时,华伦斯坦突然发起反击。
而且他采用了新型的火枪兵战术:将火枪手分成三排轮番射击,保持持续火力。这种战术完全压制了丹麦传统的长矛方阵。战役从清晨持续到傍晚,丹麦军损失了6000人,而华伦斯坦仅伤亡2000人。战后,丹麦被迫退出战争。
然而这位军事天才最终因为功高盖主,在1634年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派来的刺客暗杀。据说他被发现时,身上有十几处刀伤,倒在卧室的血泊中。
第三回合:瑞典战神带头冲锋(1630-1635)
1630年,瑞典国王(外号"北方雄狮")古斯塔夫二世一看整个德意志乱成了一锅粥,亲自率领1.3万精锐瑞典军队在德意志北部登陆。他也是真正的军事改革家,整了三个花活儿:线性战术、混合编队和机动炮兵。
1631年9月17日的布莱滕菲尔德战役就是古斯塔夫的成名之战。古斯塔夫仅用2.4万军队就能爆锤蒂利伯爵的3.6万帝国大军,新教联军一战封神。
在此次战役中,他创新性地将火枪手布置成浅纵深的长线,配合机动炮兵,完全压制了帝国军笨重的方阵,这种排队枪毙的行为实在是让人啼笑皆非。
战役从上午开始,持续到下午3点。帝国军损失了1.2万人,而瑞典军仅伤亡2000人。战后,古斯塔夫的军队横扫德意志,最远打到了慕尼黑。
1632年11月16日的吕岑会战则成为了这位战神的绝唱。当时大雾弥漫,能见度极低。古斯塔夫亲自率领骑兵冲锋,却因为冲得太快与大部队失散。在混战中,他被帝国骑兵包围,身中三枪落马。当瑞典士兵找到他时,这位国王已经气绝身亡,年仅37岁,一代战神就此陨落。
国王带头冲锋是真的勇,要是他多活几年,瑞典也不至于这么快后继无人,或许就不会逐渐沦为边缘小国了。
第四回合:法国背刺(1635-1648),幕后BOSS亲自下场
法国虽然同属天主教国家,但看哈布斯堡家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班牙)不爽很久了,一直致力于打破在欧洲大陆被哈布斯堡家族包围的不利局面。
法国红衣主教黎塞留表示:"如果魔鬼反对哈布斯堡家族,那我们也会和魔鬼结盟",于是法国1635年正式参战,资助新教联军对抗帝国联军,战争变成法国+瑞典+荷兰+德意志新教诸侯VS奥地利+西班牙。
战争初期,各有胜负,双方都不当人地蹂躏所占领的地区。1642年,黎塞留去世,枢机主教马扎然继任,继续执行黎塞留的对外政策。在1643年5月19日的罗克鲁瓦战役中,法国孔代亲王率领2.3万军队,对阵西班牙名将德梅洛的2.6万精锐。
战役从凌晨开始,法军炮兵首先轰击西班牙方阵,随后骑兵包抄两翼。经过一整天的激战,西班牙最精锐的佛兰德斯军团全军覆没,1.2万人战死,8000人被俘,而法军仅伤亡4000人。此后,西班牙从此无力再战。
战争来到1645年,此时,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诸侯在失去西班牙的援助后,对继续战争感到力不从心。而另一方,法国对英国此时正在进行的资产阶级革命深感不安(法国此时处于君主专制时期),瑞典军队中瘟疫大规模流行,荷兰则害怕法国过于强大也不再支持法国。
这个回合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法国后期进场,专挑残血收割。
【终章】威斯特伐利亚合约
1648年10月24日,参战各方终于签署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这场持续30年的战争造成的结果令人唏嘘:
- 德意志地区人口从2000万锐减到1100万,部分地区人口损失高达70%,堪称史诗级大冤种
- 西班牙从欧洲首富变成欧洲首负,沦落到需要变卖王室珠宝度日,航海大发现时期攒的家底所剩无几,典型一手好牌打得稀碎。
- 法国获得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属实是嬴政踩电线——赢麻了
- 荷兰的独立获得正式承认,开始了其"海上马车夫"的黄金时代
- 神圣罗马帝国名存实亡,彻底沦为地理名词,分裂成300多个小邦国,掉了一身装备
这场战争完美诠释了:当所有人都说为了信仰而战时,其实都是为了搞钱……
(参考资料:《欧洲的悲剧》《战争的艺术史》《三十年战争:欧洲的撕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