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为什么我的养老金只有2000多元,别人却有5000多元。养老金的高低,真的要看所生活的城市,毕竟每个地方的物价水平不同,生活成本也不一样。

其实,衡量养老金高低,最准确的一个数据是养老金替代率。什么是养老金替代率?就是退休后每月领取的养老金 / 退休前月工资收入,比如你退休前工资是8000元,退休后养老金是4000元,那养老金替代率就是50%。

那养老金替代率多少合适呢?国际警戒线是55%,也就是说你的养老金替代率低于55%,那退休后的生活质量可能就不高了。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替代率超过80%,企业职工只有40%。之所以差距这么大,原因就是养老金并轨之前,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和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计算方法不一样。

事退人员的养老金计发和工龄有很大关系,工龄越长,养老金计发比例越高,比如超过35年的,养老金按90%的比例计发。最低的工龄满10年不满20年,计发比例也有70%。所以,体制内能够保证养老金不会太低。

但企业职工就不一样了,他们是根据本人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养老保险缴费指数等来计算,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养老金计算公式。

基础养老金=当地上一年度社会平均工资*(1+养老保险缴费指数)/2*养老保险累计缴费年限*1%。

个人账户养老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余额/养老金计发月数。

过渡性养老金=当地上一年度社会平均工资*(1+养老保险缴费指数)/2*视同缴费年限*过渡性系数。

我们假设某地上一年度社会平均工资是7000元,一个男职工60岁退休,实际缴费年限为25年,视同缴费年限为5年,缴费指数为1.1,个人账户余额为11.5万元。



代入养老金计算公式可以算出,基础养老金为2205元,个人账户养老金为827元,过渡性养老金为441元,每个月养老金就是3473元,不到社会平均工资的50%,也就是养老金替代率低于50%。

不过,经过10年的过渡期后,养老金并轨在2024年10月已经完成,以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也要自己缴费,退休后的养老金计算公式和企业职工一样,这就会导致他们的养老金替代率下降。

那有人就会问了,养老金并轨后,体制内外的养老金差距就会缩小了?本来搞养老金并轨,就是为了缩小体制内外的养老金差距,也是为了公平。

但是,养老金的差距还会存在,而且不小。为什么呢?一个是体制内工作稳定,缴费年限普遍都很长。另一个是他们的缴费基数高,还有一个是他们有职业年金。

再看企业职工,动不动失业几个月,有的甚至更长。特别是灵活就业人员,艰难缴满15年的最低缴费年限,和体制内缴费三四十年,差距巨大。缴费基数也低,很多公司为了节省成本,都是按最低档给员工缴纳社保。至于说企业年金,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只是一个传说。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的说法,养老金替代率已经从15年前的约50%下降到现在的约40%。而且,老龄化的加剧,赡养率逐年攀升,养老金替代率还会继续下行。所以,他之前就建议年轻人提早规划养老,越早越好。

养老金替代率下降是正常的,在1889年发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德国,早就承受着人口老龄化给养老金收支平衡带来的压力。

为了缓冲养老金替代率下行压力,国际上常用的做法就是延迟退休年龄,提高缴费时长,大力发展养老金第二、第三支柱。不过,郑秉文的建议是对的,想要退休后过上不错的养老生活,真的要早一点做养老规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