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澄在鸿胪寺暂居的时间里,一边读书治学,一边跟随王阳明修身养性,日子过得平淡而踏实,学业也日益精进。然而,天地万事万物按照其轨迹运行,该发生的事终会发生。

一早,陆澄刚刚起床,忽然有一人来访,声言自己来自其老家,并捎来他的一封家信,信中说他的儿子突发急病,十分危险。一时间,陆澄心中万分忧愁,痛苦得难以承受。

王阳明洞达世事,参透天机,已悟到了世间万事皆有一定规律。他担心陆澄还看不透这一点,会因悲哀过度伤害身心,便决定以此为契机,开导他一下。

王阳明来到陆澄居处,说道:“原静,家中遭此变故,你便及时回去看看吧。我已经叫人去联系你返回家乡的舟船了,下午即可成行。”陆澄感激地道:“多谢先生费心操劳,弟子现在方寸已乱,几乎不能自持。”王阳明叹了一口气,说道:“原静,有一件事,是你必须参透的。若不如此,修身之学恐怕无望。”陆澄勉强打起精神问道:“敢问先生,是为何事?”

王阳明的神色一如往常和蔼,说道:“原静,你想过了没有,人正要在这种非常时候磨炼,才能动心忍性。父亲深爱儿子,自是人之常情,但是天地宇宙也自有一定的规律,世间事物都是在‘道’的范围内运行,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也是一样,如果过度了就是私意。在儿子病危这个时候,人们多认为,按照天理就应当忧愁,则一味去忧苦烦闷,不知道已是陷入‘有所忧患不得其正’的地步。”

“一般来说,普通人七情六欲的表露,大部分都是太过,少有不及的。只要稍微过一点儿,便不是心的本体了,必须调整到适当的状态才行。如父母去世,作为子女的恨不得哭死才痛快,然而《孝经》上说‘毁不灭性’,就是说七情六欲的表露应该适当,不要过分,以免伤及心之本体。所以,并非是圣人要求世人强行抑制自己的情感,而是天地自然的规律自有其限制,不可逾越。一个人只要真正认识了心之本体,其情感显露自然适中,分毫增减不得。”

“不能说普通人都具有喜怒哀乐还未发的状态。因为‘体用一源’,有了这个体,才有那个用。只有经过修养,切实达到了喜怒哀乐还未发的境界,才能有各种情感表达出来都符合‘道’的情况。现在的人,未能使自己情感发出来皆合于‘道’,由此可知,他还没有完全认识到澄澈空明的心体。”

听了老师的一番开导,陆澄觉得心里好受多了,懂得七情亦应有限度,如果不珍重心性,过分陷入情感之中,反而是一个私意。下午,陆澄告别了老师及学友们,回到家乡。所幸儿子病势虽来得猛,但经医药调理后,却无生命危险了。

又是一个月明风清之夜,王阳明与一众弟子相聚鸿胪寺,共同讨论学问。陆澄问道:“陆象山在回答其兄问他在何处做功夫时,曾经说过:‘在人情、事变、物理上做些功夫。’不知这是怎么回事?具体应该怎样做?”

王阳明说道:“世间之事,除了人情事变,还有什么事呢?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难道不是人情吗?从平常的看、听、说、动等言行举止,到人生中的富贵、贫贱、患难、死生等事情,都是事变。事变也包含在人情里,其关键在于‘致中和’,‘致中和’的关键则在于‘谨独’。一点儿情绪都还没有发出来的状态,叫作‘中’;有情绪表现出来,但能合于‘道’,这就叫‘和’。‘致中和’,就是要在各种事情上调节、磨炼自己的心,使心达到‘中立不倚’的境界。”“无事时,此心则澄澈宁静,怡养性灵;有事来时,此心则虚灵圆活,应物自如,丝毫不受情绪的干扰。如此于静于动,处变处常,都能任运自然。尽管外界事物频繁来往,而我自心君泰然,如明镜照物,物来即照,物去即休,绝不会因为应事接物而动心。这也就是‘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的境界。

我们常人的心深受“自我”的影响,在各种情绪上也是如此,有时大喜过度,有时悲伤过头。中和之道,强调要按心的本来状态来处理情绪问题,平时一片清虚灵明,事情来了按其本来面目反映它,当喜则喜,当悲则悲,事过则不留心

◎本文来源:“文摘报”,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