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曾在《人间草木》里写:"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可现实里,有些兄弟姐妹即便围坐在同一盏灯下,也难有几句知心话。活到五十岁才发现,那些血脉相连的手足情,并不像小时候分糖果那么简单。
老话说"树大分叉,儿大分家",曾经睡在一张床上的亲兄妹,如今可能隔着千山万水的距离。这时候才明白,兄弟姐妹亲不亲,其实早被这4个关键因素定了调!
一、父母走后,谁在操持家族的"仪式感"
老一辈常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这话放到兄弟姐妹身上也一样——父母健在时,过年过节总有个团聚的由头。可一旦父母离世,家族聚会的频率肉眼可见地下降。
有些家庭,父母走后大哥主动担起责任,每年清明组织扫墓,过年张罗团圆饭。即便大家散在天南地北,也会尽量赶回来。这种仪式感,就像一根无形的线,把兄弟姐妹牢牢系在一起。
但也有些家庭,父母走后彻底散了架。有人嫌麻烦不愿组织,有人总爱计较份子钱,最后连年夜饭都凑不齐人。没有了"主心骨",兄弟姐妹间的联系越来越淡,慢慢成了微信里的点赞之交。
二、遇到大事时,谁愿意"搭把手"
老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可现实中,真正遇到困难时,手足情经不经得起考验,一试便知。
隔壁王叔生重病,三个儿女凑医药费。老大二话不说拿出积蓄,老二哭穷说房贷压力大,老三直接玩起消失。从那以后,老大对两个弟妹彻底寒了心,原本亲密的三兄妹,如今见面连招呼都懒得打。
反观我家表姐,她弟弟创业失败欠下巨债,表姐二话不说抵押房子帮弟弟渡过难关。弟弟后来东山再起,第一件事就是把钱还给姐姐,还额外包了大红包。这种患难与共的情谊,比血缘更珍贵。
三、平日里,谁在用心"经营关系"
有句俗语叫"亲戚不走不亲",兄弟姐妹之间也是如此。总有些"热心肠"的兄弟姐妹,时不时组个家庭聚餐,在家族群里分享日常,谁家有事主动帮忙照应。
我邻居张阿姨,退休后天天往兄弟姐妹家跑,今天给侄子送自制腌菜,明天帮堂妹带孙子。在她的努力下,一大家子和和睦睦,逢年过节热闹得很。
但也有人天性冷漠,除了婚丧嫁娶从不露面,家族群里永远潜水。时间久了,再亲的兄弟姐妹也会觉得生疏。感情这东西,就像一盆花,不浇水迟早会枯萎。
四、经济差距过大时,谁在"端平心态"
俗话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兄弟姐妹之间一旦拉开经济差距,相处起来就容易变味。
有些经济条件好的兄弟姐妹,总爱摆出一副施舍的姿态,说话趾高气扬。接受帮助的一方心里别扭,久而久之干脆断绝往来。也有些家庭,即便贫富差距大,依然相处得很舒服。富的一方不炫耀,穷的一方不攀附,彼此尊重界限。
我发小的舅舅和姨妈就是典范。舅舅是企业老板,姨妈是普通工人,但舅舅从不显摆,逢年过节给姨妈家送东西,都说是"顺路带的"。姨妈也从不主动开口借钱,两家相处几十年,从没红过脸。
活到五十岁才明白,兄弟姐妹的缘分虽然是老天爷给的,但感情却是需要后天经营的。父母留给我们的,除了血脉,更重要的是相互扶持的情分。别等老了才后悔,趁着还走得动、说得上话,多联系、多包容。毕竟这辈子能做兄弟姐妹,下辈子还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