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在《三国演义》中搅动风云的貂蝉,连同她的名字都是假的?即便翻遍正史,将《三国志》查阅无数次,这位有着 “闭月” 之貌的美人也未曾留下真实姓名。罗贯中笔下那个风情万种的“貂蝉”,其实是个误会,是个偷懒的作家随手捡来的称呼。
往明白了说“貂蝉”就是个冠的装饰物,也就是帽子上的配饰。听起来好像真的挺像个美人的名字,可它的本意是缝貂尾、缀金蝉。《三国志》里轻飘飘一句“布与卓侍婢私通”,哪有什么貂蝉?只有个连姓氏都没留下的侍女。倒是在元杂剧的戏文之中,编者赋予了这位侍女一个本名为任红昌,也算是为历史增添了这一抹人情味。
罗贯中在撰写《三国演义》之际,想必是翻看到 “貂蝉” 二字时灵机一动,这一名字本身就透着一种贵气,较之 “小红”“阿凤” 之类,听起来要悦耳得多。把饰品掰成了绝世美女,纯粹是他老人家一拍脑门的决定。要我说,这倒比正史更讨喜。谁愿意记住个没名没姓的侍女呢?总得给读者点念想。
可细想又觉得荒唐。后人因这个被小说所误导的名字,已争辩了数百年之久。学者们翻箱倒柜考证“貂蝉”到底是清洁工还是秘书,民间传说甚至把任红昌的籍贯精确到了山西忻州某村。其实呢?汉朝宫里缝貂蝉冠的女官多了去了,谁又能证明哪个红昌姑娘真成了董卓的侍婢?倒不如说,这个被虚构出来的“貂蝉”,早成了历史都文化符号。
你看,连北魏胡太后给女官加貂蝉冠饰时,都没拿这名字当回事。人家要争的是政治地位,不是名字好不好听。倒是后世读者捧着小说较真,非要给虚构人物找身世,倒显得有点可爱了。或许我们该感谢罗贯中的“偷懒”,若不是他随手拎来的这个官职名,哪来后世这么多热闹可看?在影视剧里,貂蝉那身红裙的艳丽之色尚未消弭,然而,在历史的角落里,真相却早已被岁月的长风拂得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