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陌生人,你好,我是妙妙妙。
曾经,我是一个非常善良的老好人。
一直按照父母教我的“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的准则待人处事。
很多时候,甚至还会委屈自己去对别人好。
直到我不断被算计、被恶意吸血到深陷抑郁。
我才意识到,善良,从不该是刺向自己的刀。
如今的我,终于变成一个不怕拒绝别人,勇敢捍卫自己边界,表达自己想法的人。
今天,我想和你分享我的故事,借此告诉你,想成为不好惹又受欢迎的人,只需学会1句话:
把“都可以”换成“我想要”。
那些需要你弯着腰才能触碰的,从不是真正值得的关系。
当善良变成刺向我的刀
读研的三年里,我都仿佛活在地狱里,被抑郁紧紧扼住咽喉。
最直接的原因,是在人际关系中体会到的背叛与无力感。
一个,是我以为的好朋友加舍友L。
因为父母出身农村,所以对同样农村出身的L,我有种莫名的亲切和好感,总觉得她也有着朴素实在的品质。
事实证明,我看错了人。
L几乎是完全相反的人,她满脑子都是竞争,一直在挖空心思的算计。
对她来说,没有占到便宜就是吃亏。
硕士三年里,她总在各种小东西上占我便宜,比如:
自己不买吹风机,一直用我的; 自己煮点什么吃,米、油、盐就全部用我的; 饿了就找我要东西吃,要是问不到,就表现得像是我欠了她……
而她,连一根电灯充电线都不舍得借我暂用。
因为这些东西本身也不值多少钱,所以我也不计较。
即便有时觉得过分了有点不爽,也还是劝慰自己,毕竟我们是朋友。
然而,容忍只会换来得寸进尺。
当有第三人在场时,L总会拿我的年龄和身高说事,通过打压我无法改变的地方来找存在感。
比如舍友的男友请我们宿舍吃饭没有话题时,她就拿我的年龄做谈资,说我是“老大难”,年纪宿舍最大,却没有对象。
但其实,我只比她大了半岁。
我常常会被她无缘由的恶意打得措手不及,可又会马上劝自己,她可能只是情商低没分寸,毕竟这也是事实。
要是当场反击或者表现出不高兴,反而显得我太小家子气了。
现在回想,L只是挑软柿子捏罢了。
毕竟,她对别的舍友从不敢这样放肆,却选择性地对我低情商。
如此种种,都显得我单方面的真诚和付出像个小丑,被不断压榨还送上门给她当“血包”。
另一个,是我的导师。
读研这三年的痛苦,除了L就是她带来的。
读研三年,我一直被她剥削:
帮她做了一堆如报销套经费的杂活,她却无限占用我的时间去给本科生教学。 我已经写好的论文,哪怕已经私下送了几次大几百的礼物,只为她能做好本分内应该给的论文指导,却一直被搁置不给评语。 拖了整整一个学期,我得到的只有目录和标点需要修改的建议。
在导师的眼里,我就是一个毫无脾气,可以被任意使唤的丫鬟。
读研的三年青春里,我一直被她“绑架”去帮她做和我前途无关的杂活。
更厚颜无耻的是,毕业半年后,她还居高临下给我发长语音,叫我改下论文格式,冠上她的名字来完成她的项目进度。
当我忍无可忍地拒绝后,她立马删掉我的微信,把我之前的努力和付出全然抹杀。
可以说,读研的这三年,创伤性的记忆不断累积,让我痛苦万分。
而且,求助无门。
毕业后,我曾经和宿舍里的其他人聊过这些,有人表达理解,更多的却认为是我玻璃心、过度敏感,过去了那么久的事情还记着。
本来我就很内耗了,听到这样的评价,更是倍感羞愧,觉得自己是不是太闲了,才会纠缠些没用的旧事。
可是我越是逼自己去大度地宽容和忘却,这些记忆却越是频繁冒出,不断消耗我的心理能量。
最后,是妈妈帮了我一把。
那段时间,她看到我的状态很是心疼,帮我预约了心理咨询。
这些痛苦才终于被看见,改变才得以发生。
不要削掉自己的棱角去做好人
我的咨询师是一位非常专业、利落还温柔的人。
第一次接触时,我跟她讲述了自己硕士三年的经历,倾吐了满满的怨气和悔恨。
然后问她:“都过去了还这么耿耿于怀,我是不是不该这么计较?”
咨询师轻轻地摇了摇头,坚定地告诉我:“没有什么应不应该,你的感受最重要。这些感受会被你保留至今,说明它需要被好好地看见和安放。”
这句话,就像一双温暖的手,轻柔地抚平我心里的褶皱。
在她的分析下,我逐渐明白:
旧事一再重提,是因为它们从未被妥善处理。
当时每次的委屈求全,都是因为我在该拒绝和反击时选择了逃避。
那些我本应该向外释放的攻击力,在多年后找不到对方,就只能投向自己。在不断地自我攻击下,我才会逐渐耗尽心力,陷入抑郁。
然后,我们开始在咨询里探索到底应该如何待人。
我问咨询师:“书上和我父母都说要与人为善,可是这只是对别人有利,却是以我自己的感受和利益为代价的,那我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不是一个骗局呢?”
她耐心地回应:“主动对别人好是强者和勇者的表现,因为主动付出善意很可能得不到回馈,甚至被伤害。
所以,刚认识时通过小事展现善意后,要观察对方什么反应,是觉得你这么做是理所应当,还是会对你投桃报李。
先观察对方的人性底色,你才能进一步确定要继续对人家好还是远离。不加区别,就很容易被伤害。”
现在想来确实如此。
无数次被L阴阳怪气的我,从没告诫过自己要跟这个人保持距离;无数次被导师占用宝贵时间去做杂事时,我也没坚持表达自己的难处。
人性本就是试探底线、变本加厉的,是我的软弱纵容了他人对我作恶。
比如L,我一直在对她表达善意,她却很不尊重我,是因为:
我对她展示的善意,反而让她作为受助者感到压力而不适,产生了受助者恶意,进而反感我这个压力制造源,看到我就烦躁。
再加上,人与人之间的恶意很多就是源于嫉妒。
我的给予和不计较反而让她心理更不平衡,觉得我就应该一直付出。
也只有通过伤害我、搞我心态,她才能从我的身上汲取到能量,获得心理平衡。
这段关系,对我而言纯粹是消耗。
当时的我最该做的,就是守好边界,果断远离。
因为,想得到尊重,想要一段关系良性且长期地发展,要做的不是削掉自己的棱角,做个什么都答应的老好人。
不计成本的付出只会被看得廉价。
这三年的创伤记忆还有很多很多,让我陷入自我怀疑和攻击的漩涡。
但在咨询里,咨询师非常坚定地肯定我: “你待人友善,喜欢把别人往好处想,是你的善良,这并没有错。”
也会一次次地提醒我:“这个世界存在无数灰度空间,投桃报李是很理想化的情况。你发现对方会珍惜你的好,就和这样的人走近。不要什么关系都不舍弃,什么人都等距交往。
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人要勇敢反击,第一次就让对方看到你的框架和原则,你才能得到TA们的尊重。”
真的很感谢我的咨询师,能从专业的视角带我看到自己行为背后的错误认知,分享给我各种设立边界、纾解情绪的方法。
同时,她的底色又是那么善良、有力量,一次次坚定地接纳、肯定我,拉着我走出情绪阴霾。
做个“不好惹”的好人
就这样,在咨询中,我重新解构了这三年的过往。
在咨询师的带领下,和她一起站在第三视角,更加客观地捋清这段痛苦的过往。
我有了更广阔的看人待物的视角,也学会了怎么去保护自己,反击恶意。
之前,每次我都是被欺负后一直选择忍让,直到对方变本加厉,我才爆发,其实这是极为伤害自己身心健康的。
我完全可以用温柔且坚定的方式,回应别人的服从性测试和攻击。
比如,被领导反复打断发言时,我用咨询里学到的,用平和的语言表明界限:
“您已经第三次打断我的发言了(事实),让我感到不被尊重(感受),可以等我说完再回应吗(提出要求)?”
这样的改变并不容易。
我按咨询师的建议,先是不断从小事情上训练自己。
比如一些没利益冲突的场景里,拒绝同事闲聊,推掉无关紧要的聚餐等等。
在拒绝时,不要解释太多,直接表达结果,比如“今天真的没办法去,我有事要忙。”
在这个过程中,逐渐适应拒绝别人的焦虑感。
如果对方一直越界,就通过离开现场,结束对话的方式进行物理隔离来保护自己。
比如说“我有点事,我们晚点再聊。”
然后,给那些已经对我造成伤害和冒犯的人建立“档案簿”。
记录下:这个人什么时候冒犯了我,我的感受是什么?
通过清晰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帮助在下次精准识别,对方确实是在冒犯我,而不是我自己太敏感。
这种刻意练习和书写记录的收获是巨大的。
现在的我,不再攻击自己是个软弱无能,不会保护自己的傻子。
会好好保护自己的善意善心,把它们只留给值得的人。
工作和生活中,我也会明确拒绝白嫖和阴阳怪气的恶意倾泻。
随着个人边界的设立,我在关系中不再时刻紧绷,学会了好好地爱自己。
很神奇,当我开始划清边界后,身边的朋友反倒多了不少。
如今想来,我的人生能摆脱“老好人”的角色,成为善良但“不好惹”的人。
都是因为推开了那扇门,走进了心理咨询室,让一切改变得以发生。
所以,亲爱的朋友,如果你也有跟我相似的挣扎与苦痛。
试试推开那扇门,给自己一次“重生”的机会吧。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选择咨询师,我们向你推荐以下这位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咨询师—— 陈丽萍
陈丽萍老师是国家二级咨询师,中级心理治疗师,从业 超16年 ,服务时长 超5800+小时 ,擅长通过 心理动力取向、催眠治疗、认知行为疗法 等帮助来访者跨越个人成长、内心冲突、抑郁焦虑等难题。
为鼓励更多人迈出第一步,陈老师在今日开通了 3个半价 咨询名额,即 原价600元/次 的正式咨询,现在 只需300元 。
↓给自己一个改变的机会↓
开启一段成长的旅程
如果,你也总是一次次压抑自己的需求,无法适当地释放自己,常常内耗,又想选择更多不同风格的咨询师,不妨试试壹心理的「半价咨询」,找到更合适你的那一位咨询师↓
作者:来访者妙妙妙
编辑:小西
图源:图虫创意、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