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不要和上司攀交情,也不要居功自傲。

1

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记载,许攸年少的时候和袁绍曹操交好,是铁哥们。

袁绍和曹操都是官宦子弟,世家公子,许攸居然能和他们俩玩到一块,说明家世背景也不简单,只不过陈寿和裴松之都没有详细记载其出身。

许攸和袁绍还是“奔走之友”,意思是指彼此尽力相助的挚友,这种就算是生死之交了。

许攸从一开始就不是安分之人,中平五年(188年),许攸与冀州刺史王芬、沛国周旌等人谋废汉灵帝,改立合肥侯为帝,还劝说曹操一起参加。

仅凭几个鸟人就敢阴谋废帝另立,胆子可不是一般的大,曹操这种枭雄都不敢这么明目张胆的行废立之事,许攸的张狂劲要胜过曹操。


许攸的阴谋自然失败了,几个鸟人如果都能成功,还有曹操刘备孙权什么事!

许攸阴谋废帝失败后,就到冀州投奔了袁绍,毕竟袁绍是自己的铁哥们,总能给他安排一份差事,袁绍觉得许攸是个人才,连废立之事都敢想,就把他当成自己的谋士。

后来袁绍和韩馥谋划立刘虞为帝,和董卓相抗衡,是不是许攸出的主意就不得而知了,但应该受到了许攸光辉事迹的启发。

2

《三国志》并没有给许攸单独立传,他的事迹只是散见在《武帝纪》《袁绍传》《荀彧传》《崔琰传》中。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许攸在袁绍军中并没有立下什么功劳,只是说他在袁绍营中“常在坐席言议”,看来许攸是袁绍集团的核心圈层人物,能够参与决策。

孔融就觉得许攸是个人物,曹操将要征讨袁绍前,孔融就对荀彧说:

“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

在孔融看来,许攸可以跟田丰相提并论,但荀彧却不这么看,他说许攸有一个很大的毛病“贪而不治”,因为贪婪则不能约束家人,早晚有一天会因为家人犯法而受牵连。

建安五年(200年),袁绍和曹操交战,许攸建议袁绍不要和曹操急着决战,应该分兵奇袭许都,迎奉天子到邺城,则大事可成,但袁绍不听,非要和曹操决个生死。

恰好此时许攸家人犯法,留守邺城的审配直接拘捕了许攸家人,许攸听到后大怒,一气之下投降了曹操。

《三国志》还记载说许攸贪财,袁绍不能满足他,许攸综合考量了下,觉得待在袁绍阵营没什么前途,就投靠了另一个发小曹操。

3

据裴松之注引《曹瞒传》记载,曹操听说许攸来投,赤着脚就跑出来迎接许攸,足见曹操对许攸的重视程度。

《曹瞒传》还详细记载了曹操许攸两人满嘴跑火车的细节,这段故事被《三国演义》采用,写的相当精彩,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

许攸从袁绍军中来,自然知道袁绍军事部署的弱点,他给曹操献策,让曹操率精锐偷袭袁绍的粮仓乌巢,如果把袁绍的粮仓烧掉,袁绍三日内必败。


曹操听完后还犹豫,毕竟这个发小连废立皇帝的事情都敢干,又贪财,谁知道他是不是诈降。

荀攸和贾诩力劝曹操不要怀疑,听从许攸建议奇袭乌巢。

之后,曹操火烧乌巢,斩杀袁绍大将淳于琼,袁绍军心大乱,全军崩溃,袁绍只带着袁谭及少数仆从逃跑。

官渡之战曹操大胜,许攸功不可没,许攸叛逃事件是袁绍事业的分水岭,他不能好好利用许攸,终被许攸所败。

4

许攸这个人,除了有贪财的毛病外,个人性格也很有问题,他狂妄的很,立了点功劳就爱显摆。

据裴松之注引《魏略》记载,许攸自视功高,又是曹操旧时老友,常常当着众人的面调戏曹操:“阿瞒,没有我,你得不到冀州吧!”曹操听后,表面上哈哈大笑,但内心里早把许攸恨死了。

之后许攸过邺城东门,对左右说:“曹阿瞒没有我,根本就进不了邺城的门!”有人把这事报告给了曹操,曹操大怒,不再装了,直接杀许攸泄愤。

看来曹操这口气忍了不是一时半会了,杀许攸都不带犹豫的。


曹操本质上跟袁绍刘表一样,也是“外宽内忌”,但程度稍微轻一点,对待有用的人才,还能克制自己的性格,但对待他想处置的人,比如许攸、孔融、荀彧、崔琰、杨修、娄圭,他是丝毫不用克制,杀的非常坚决。

许攸的作死经历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不管你曾经和上司多么相熟,也不管你立过多大的功劳,一定不要和上司攀交情,也一定不要狂妄不羁、居功自傲。

因为你和上司之间,有尊卑之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