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团队-吹雪

字数:11009,阅读时间:约28分钟

编者按:秦楚是春秋时代通过结盟共渡难关的典型代表。那么秦楚是怎么结识的?又是怎么一起度过春秋时代的?进入战国以后为什么商鞅变法可以成功,吴起变法却失败?战国中后期秦国又是怎么蚕食楚国领土并最终灭亡楚国的?楚国又到底有没有翻盘的机会呢?
“相思”的春秋

公元前635年,此时的秦国在秦穆公与百里奚这对君臣治下国力已达春秋时最鼎盛时期,国土也开始向东开拓并逐渐与楚国开始接壤,而横在秦、楚之间的便是一些小型的诸侯国,其中就包括了偌国。

这个偌国是在南阳盆地西部,丹江上游的一个小国(今河南淅川)早在楚武王时就成为了楚的附庸。但秦东扩的路上必须经过此处,因此为了对付其背后的楚国,秦国便联合了晋国一起进攻偌国。

楚国令尹子玉得报后便派斗克、屈两人统兵救援。而秦军的应对是玩起了心眼:在偌国城下假装与楚军会盟,偌国人便信以为真的投降了。当真楚军赶到后还没搞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楚军主帅便成了俘虏。由此子玉不得不亲自再率一支楚军前去救援,可赶到时秦军已经西撤。

虽然秦楚此次作战规模不大,但随着两国围绕丹江上游争夺使得此后的两国关系从一开始便已经进入了敌对状态。

而此时的“国际形势”是秦、晋占领着黄河中上游,楚国却控制着北起黄河下游。中至淮河、南抵长江的广大区域。双方对于中原的争夺已经“白热化”。由此在公元前632年便爆发了著名的城濮之战。


▲纪录片《楚国八百年》剧照:城濮之战晋军进攻、诱敌路线图

此战中,秦国虽然没有直接参战,但还是以晋盟友的身份助阵。只不过不久后“秦晋之好”便结束了:公元前630年秦晋伐郑,郑国居然仅凭烛之武的“口舌之术”便说服了秦穆公退兵。由此秦晋便开始交恶。尤其是到了公元前

627年秦军在崤之战中惨败于晋国后秦晋两国便从“秦晋之好”转为了秦晋世仇。

如此一来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晋国,秦国与在城濮之战中大败而归的楚国的关系的改善就成了双方必然选项。

因此在公元前627年秦穆公将8年前攻打偌国时俘虏的楚国公子放回并且与楚国开始了第一次联姻。

但仅仅1年后的公元前626年楚国宫廷爆发了“宫斗”:楚成王被杀。此后的秦国朝野便出现了反对与楚同盟的声音。因为秦穆公娶的是晋献公之女穆姬。4年后的公元前622年秦国再次与楚国发生了“摩擦”:攻打偌国以报复继位的楚穆王灭掉了附庸于秦国的江国。

2年后的620年秦穆公病逝,虽然继位的秦康公母仍然是“秦晋之好”的“产物”。但在公元前609年,秦康公还是与楚国再次达成了结盟。此后不久楚国上位的新君便是一代雄主楚庄王。


▲纪录片《楚国八百年》剧照:春秋晚期的“国际形势”

公元前611年秦楚首次组成联军一起灭掉了两国之间的庸国(今湖北省竹山县)。这个时间的节点可谓是秦楚关系的重要“分水岭”。因为虽然两国有着共同的敌人晋国。但由于庸国的地理位置不仅靠近楚国北上争霸的前沿基地方城,更扼守着楚国生命线的汉江上游,因此对其图谋许久。

只不过庸国虽然东接楚国却同样西邻秦国。所以楚国要灭庸国必要借助秦国。而对秦国来说庸国同样是南下制楚与东出的重要通道,但考虑到此阶段最大的敌人依然是晋国,所以出兵助楚便成了秦国向楚国纳“投名状”的必要条件。

由此不妨比较下秦楚同盟前秦晋的一系列战役:

公元前619年秦伐晋秦伐晋,攻占了武城(今陕西华县)。

公元前617年晋伐秦,攻占了少梁(今陕西韩城)。同年秦报复伐晋,攻占了晋国的北征(今陕西澄城)。

公元前615年,秦又伐晋,攻占了羁马(今山西芮城)。同年秦晋战于河曲。

在这5年间秦占晋3城,晋占秦1城,还有1次不分胜负。但这不代表秦国占了优势,因为此后秦国可谓是接连战败:

公元前608年晋国攻打秦的附属国崇国(今陕西户县),未能攻克。第二年秦国攻打晋围附属国焦国也未能攻克。

公元前601年晋国引白狄进攻秦国。

公元前594年秦国伐晋,双方战于辅氏(今陕西大荔)。这次秦军被晋军击溃。

公元前580年秦晋交河会盟后秦国本想联合楚国伐晋,结果消息泄露。于是在公元前578年晋国大夫出使秦国,递交《绝秦书》后晋国统齐、鲁、宋、卫、郑、曹、邾、滕联军伐秦。秦军在麻隧(今陕西泾阳)大败。

而楚国虽然在楚庄主在位时期国势大盛,尤其是公元前597年晋楚邲之战中楚军大胜,但此后楚国不得不将注意力分散到其东方。因为晋国与吴国在公元年584年结盟,而且到了公元前575年的楚国更是在鄢陵之战中惨败。

所以在晋国一家独大的“国际”形势下,秦楚只得继续同盟。而且此后的秦楚可谓是开始了一段“蜜月期”:

公元前564年秦楚联军伐晋。

公元前562年秦楚联军伐郑。

公元前561年秦楚联姻。同年秦楚联军伐宋。

公元前547年秦楚联军先伐吴后伐郑。

到了公元前546年“弭兵会盟”后晋、楚休战,但是除了秦、齐外的诸侯国必须同时向晋、楚进贡。这不仅标志着春秋时代中原大规模战争的结束,同时国家“等级”也被划分了出来:晋、楚才是第一集团,秦、齐为二。其余只能为三。于是在公元前523年秦楚继续联姻。

但是公元前506年著名的柏举之战爆发。楚国几乎到了亡国的边缘。但在秦国援兵下将吴军打退。而且这次秦国的出兵可谓是倾尽全力:足足出动了战车500乘。

这种为了同盟出动如此大规模的兵力在春秋时代只此一例。(关于柏举之战可参考笔者在冷研2023年2月10日的文章)其理由便是如果楚国灭亡,那么秦国必将同时陷入两线作战,但秦楚联姻也是个重要的因素。

之后的楚国则在公元前472年向秦献礼。由此可见在春秋时代最后一段时间里秦楚依然保持着同盟关系。而且这样的同盟一直保持到战国时代才终结。

相杀的战国

秦楚在进入战国时代之后并非一开始就进入生死搏杀的局面,反而是在最先变法的魏国的压迫下继续持续着同盟关系:

公元前391年三晋伐楚,楚求援于秦。

公元前357年,秦楚联姻。

也正是在这样同盟关系给双方争取到了变法的时间。

因为商鞅变法并非一蹴而就,秦国其实是在阴晋之战惨败后新国君秦献公时代就开始了变法:

公元前384年(献公元年)“止从死”:正式从国家法律上废除了殉葬。

公元前383年迁都栎阳。

公元前384年“初行市”:允许民间发展商业资本。

公元前375年“户籍相伍”:将人口编入军事组织。

到了公元前364年秦军在石门之战中斩首魏军6万。2年后又在少梁之战中俘虏魏将公叔座。正是带着这样的战果秦国在公元前359年开始了“商鞅变法”。(其实秦献公幼时曾在魏国,所以对于魏国的变法是有亲身体验的)

而楚国则是在公元前390年开始了吴起变法。而且此后的楚军在吴起统帅下确实善战,比如说公元前381年魏攻赵,赵求援于楚,吴起便上演了原始版本的“围魏救赵”。不仅如此吴起还为楚国实现了开疆扩土:向北收复被魏国攻陷的陈、蔡故地,向南开拓了洞庭郡、苍梧郡。

但是吴起在内政上变法得罪的人太多。尤其是变法中的这一条:“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这么做等于是将楚国国内的贵族都得罪了。

而比另一条变法内容则是“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平其制禄,塞私门之请,禁游客之民,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禁朋党以励百姓。”这样的结果则是让楚国的整个官僚集团都对吴起恨之入骨。

于是在楚悼王死后的公元前381年吴起变法也随之消亡。即便如此楚国在这一时期还是仗着吴起变法的家底实现了开疆扩土:公元前333年击破越国,其版图已经扩张了东海之滨。


▲纪录片《风云战国》楚悼王、吴起剧照

然而对于秦来说商鞅变法之后其一统天下已成大势所趋,那么对于何时与楚国开战既是个时间的问题,更是一个战略时机的问题。而且秦国很早就开始谋划:

公元前351年:秦孝公“城商塞”

公元前340年:秦封卫鞅于商。

只不过凑巧楚怀王自己送了上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纵横家登上了历史舞台,尤其是在公元前318年公孙衍(或者是苏秦)主导五国合纵攻秦。另一方面则是楚国的自身的战略失误。特别是楚怀王本人:不知为何非要当合纵长。

于是秦楚同盟的关系到了楚怀王时期便戛然而止。而秦国对楚国的战争也在这时期开始了。

但是要对楚这样的大国开战后勤就成了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秦国的第一步便是在公元前316年经金牛道南灭巴蜀。因为只有占领巴蜀才能有足够的粮食也才能通过长江上游的汉江顺流南下攻击楚的核心区:江汉平原。

而楚国则很早就在西部设立了两个郡县:南部黔中郡和北部的汉中郡。这是因为对楚人来说无论是春秋时北上中原,还是战国时向东扩展至江东都是性价比最高的战略方向。但是这两个方向都需要在西面有据点以防止巴国或者秦国向东渗透,同时如果楚国想要以此二郡为据点向西拓展也有机会争夺一项战略资源:巴盐。

因此对于秦国来说第一个要攻占的目标便是楚国的黔中、汉中两郡。


▲中国历史地图集春秋、战国图组:楚国汉中、黔中位置示意图

只不过此时的楚国虽然在之前身为合纵长的五国攻秦时无所作为而失去了三晋对其的信任。但依然还有齐国这个“盟友”。为此秦国的第二步便是外交。而“外交官”张仪能“诈楚”成功其实不仅要归咎于楚怀王自己的失策。更是因为“商於六百里之地”其特殊的地理结构:

从上图可以看到“商於六百里之地”南起武关,北至蓝田关。因此如果秦国给楚国的只是蓝田关以南的土地其实并不会影响到其核心区域的关中平原。

但对楚国来说商於不仅是祖地,更是从秦地直通南阳的通道。这才是楚怀王为什么一定会相信张仪的理由。


▲纪录片《风云战国》张仪、楚怀王剧照

但等到楚怀王得知自己上当受骗后秦楚在战国时代的第一场大战:丹阳、蓝田之战便拉开了序幕。

而丹阳所在地正如上图标示:相比秦国的关中平原其实更靠近楚国的重镇南阳盆地。也就是说秦军其实是在冒险的做了次远征的尝试。

好在秦军此次作战已经谋划多年因此楚军的战败其实也并不意外:兵分东、西两路的穷军在东线丹阳之战中将楚军斩首八万,西线秦军则攻占了汉中郡。

然而秦军的作战方式既然是远征,也就意味着其本身其实也没有能力长久占据丹阳,而楚国既然没有丧失领土那么实力的削弱也就非常有限。

于是第二年楚国向秦国发动了战国时代最大规模的一次主动进攻,并且还一口气从武关一路打到了蓝田关。虽然楚军能取得这样的战果也有可能是秦军故意诱敌,但不管怎么说这已经是战国时代楚军离秦国都城咸阳最近的一次了。


▲纪录片《楚国八百年》剧照:秦楚丹阳之战

但此时秦国对于战争的准备不仅是军事上的,也是外交上的:连横了魏、韩。其结果便是魏、韩趁着楚军在蓝田关与秦军鏖战时南下攻取了楚国的北方重镇:南阳盆地南部的邓城。

如此一来不仅在蓝田关鏖战的楚军在后路被断后大败,楚怀王甚至还把祖宗基业的南阳盆地都丢了。但更让楚国蒙羞的是战后张仪居然还大摇大摆的出入楚国宫廷。

由此可见楚怀王时期的楚国无论是军政、朝堂早就不能和当年吴起变法时期相提并论了。唯一的好消息可能就是在外交上楚怀王命屈原出使齐国后,齐楚同盟的恢复总算是让楚国再次有了喘息的机会。也正是趁着这个机会楚国再次击破越国的残余军队,其版图也继续向东南扩展到了钱塘江流域。

而此阶段的秦国则因为雄主昭襄王刚继位急需一个稳固的外部环境,于是秦楚继续开启了联姻:公元前305年秦昭襄王娶楚女并将之前攻占的汉中郡还给了楚国。而且在公元前303年楚国遭到齐、韩、魏合纵联军攻击的时候楚国以太子横为“质子”向秦国求援后,秦国还派去了援军。

但在公元前302年楚国“质子”居然在秦国杀了人后跑回了楚国,于是秦楚关系再度破裂。秦便连横了齐、韩、魏组成联军攻打楚国。由此便爆发了“垂沙之战”。只不过在此次战役中秦国更像是联军的“偏师”:取得南阳盆地西部的一些边缘小城后便不再行动。反倒是韩、魏分别攻占了南阳盆地北部的宛城与叶城。


▲纪录片《风云战国》楚国太子横剧照

第二年楚国向韩国发起反击,韩国无力单独对抗只得向秦国求援。秦、韩联军击破楚军后,楚怀王只得再以太子横为“质子”去齐国求援。由此秦国便不再发起军事攻击,而是以外交手段诱骗楚怀王前来武关会盟。然后威逼其割让巫郡与黔中郡。楚怀王虽然作为君王不合格,但骨气挺硬:直到客死秦国都没有答应。

而楚国则在齐国重臣孟尝君的帮助下迎回了太子横,当其回国后便继位为倾襄王。此后一段时间秦国便没有对楚国发动攻击。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中原的韩、魏在攻打楚国后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楚国在西部仍然保有汉中、黔中等地区。在这一前提下如果秦军只能以武关、南阳为攻击路线的话就很容易遭到夹击。

与齐国的征战即将到来。

这其中尤其是与齐国开战的代价其实更要高于继续攻击楚国:公元前298年孟尝君主导合纵的齐、韩、魏联军历时3年攻破了秦国的“东大门”:函谷关。秦国便只得“吐”出了原来从韩、魏攻占的部分土地。

然而不久后秦国很快便恢复了对外的攻势。因为“一代杀神”白起登上了历史舞台:公元前294年白起在韩、魏境内攻城略地。公元前293年伊阙之战白起斩首韩、魏联军24万。

而在外交上秦国先是在公元前295年予楚粮食,双方议和。公元前288年秦、齐连横并互称“东帝”、“西帝”。但这年的外交战秦国不仅失败,而且还是大败:苏秦(或者是其弟苏代)说服齐湣王退下帝号参与合纵并再次组织起五国联军攻秦。由此秦国只得也退下帝号,并再次“吐”出从韩、魏攻占的部分土地。

然而第二年的齐湣王犯下了大错:攻灭宋国后居然想要“欲并周室”。这便给秦国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公元前284年燕国乐毅发起了合纵秦、燕、三晋的五国联军攻齐的“济西之战”。(关于乐毅伐齐可参考笔者在冷研2023年5月15日的文章)此战中齐国差点提前退出了历史舞台。至此秦国的进攻矛头再次对准了楚国。

公元前280年秦国开启了第二次大规模攻楚战役。此年的秦军兵分两路:一路由老将司马错领兵从陇西出发经巴蜀后沿涪水(现乌江)进攻黔中郡。另一路则由白起领兵从武关南下攻击楚国在南阳盆地的剩余城邑。这其中司马错攻占黔中郡后使得楚国陷入了秦国北起南阳、南至黔中的C形包围圈。

如此一来楚国如果不迁都那就只有割地。而对秦国来说如果想要长久占领黔中郡就必须在短时间内投入巨大的资源以保证此地区能成为秦国在东南方向的门户。但实际上黔中距离秦国还隔着巴蜀,因此拿此地来换取更大的利益才是最划算的买卖。

而这次秦国看上的地方则是昭襄王刚继位时“退还”给楚国的汉中郡以及楚国经营了多年的上庸郡二地。那么为什么是这两处呢?

因为占领汉中之前秦国只能从金牛道连接关中与巴蜀。而金牛道道路险峻,运输极为不便。这对志在统一天下的秦国来说极为不便。

但如果汉中在手就不仅是运输成本的下降。还能将关中、汉中、巴蜀连成一个整体。而上庸(今湖北竹溪)则位于楚国南阳盆地与江汉平原的西部。秦得上庸便等于是多了一条攻击楚国核心区域的路线。

然而楚国大大低估了秦国的“胃口”。在得到了汉中郡、上庸郡之后的第二年秦国就向楚国再次发起了攻击。

公元前279年秦军再次兵分两路:一路偏师由蜀地南下攻击楚国的巫郡。一路主力由白起领兵从前一年攻占的南阳南下攻击楚国都城的卫城:鄢城。

而白起之所以选择这样的进攻路线其实有个很大的原因:前文提到的走商於地就可以直通南阳盆地的南部。这也意味着秦军其实根本不必考虑新占领的南阳地应该怎么“消化”。

但是楚国在鄢城设立的防御体系非常完善。这是因为当年柏举之战时楚国曾经以此为据点守住了吴军攻击南阳的路线,从而撑到了秦国援军的到来。

因此鄢城之战打的非常惨烈:楚国这里不仅有坚固的防御体系,更有保家卫国的军民。而秦国这边就算补给畅通却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准备打一场旷日持久的攻城战。于是白起久攻不下只得引鄢水淹城后秦军才破城。第二年的公元前278年白起更是攻破了楚国的都城之后放火烧了楚国历代楚王的陵寝。

面对兵败如山倒的局面,楚国只能一边迁都,一边反击:楚倾襄王迁都陈城同时命庄蹻从黔中郡迂回至秦国南部的巴蜀再北上发起攻击。

但是这样的攻击路线并不现实。因为在都城都被白起攻破的情况下仅靠一郡的偏师根本无法完成这样的大范围迂回攻击任务。唯一起到的作用可能就是从巴蜀南部这个方向来策应黔中郡以及巫郡的安全。

而事实也证明此后的两年多时间双方围绕黔中郡、巫郡展开了持久的拉锯后楚军还能从这一方向向秦国展开了小规模的反击后还收复过黔中郡。

但如果从秦国第二次大规模攻楚的战果来看无疑是巨大的:攻破了楚国都城使得“祖传宝地”的江汉平原成为了秦国的南郡、南阳盆地成为了秦国的南阳郡、

此后虽然秦楚仍有小规模战役,但是随着北方赵国的崛起以及黄歇入秦为质,秦楚的战火也暂时停息。

最后的合纵:春申君的反击

公元前262年楚倾襄王病死。在秦为质的黄歇以“事秦”为条件回到楚国后永历考烈王继位。而继位后的考烈王也将春申君封为令尹。此后的3年间秦国因为长平之战的爆发而没有将注意力放在楚国,因此秦楚的关系还算“和睦”。(关于长平之战可参考笔者在冷研2022年11月9日的文章)

但在公元前258年邯郸之战爆发后,赵平原君前来楚国求援,并在同行的毛遂帮助下使得考烈王同意出兵。而赵国的求援对象不仅是楚国,也有魏国。而且在魏国的信陵君也同意出兵。

于是在春申君组织了赵、魏、楚合纵联军赶至邯郸城下后秦国退兵。此后由于长平之战对于秦国的消耗也非常巨大在加上秦国接连丧君。因此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秦国再没有过大规模出兵的军事行动。


▲纪录片《风云战国》楚考烈王剧照

趁着这个“空档期”春申君为楚国实现了最后的开疆扩土:公元前249年攻灭了鲁国。

直到公元前249年秦国才由吕不韦挂帅挥师东进开始了新一波的攻势:攻灭周王室后设立三川郡。随后的公元前247年攻占赵、韩上党地区后设立太原郡。而当秦国把下一个目标对准魏国时信陵君再次站了出来与春申君发起合纵,并且再次击破秦军。

可惜不久后魏王轻信了秦国的离间计罢了信陵君的职。

于是秦国在公元前242年发兵攻魏后设立了东郡。此举也意味着不仅是秦国边境与魏都大梁已经“近在咫尺”,就连最东边的齐国也与秦国开始接壤。

如此一来出于对秦国的“恐惧”,战国时代的最后一次合纵开始了。而春申君也当仁不让的出任了合纵长。而且此次合纵联军的表现至少在一开始也是出奇的好:楚军在函谷关外牵制秦军,赵军则从赵地渡过黄河南下从而绕过函谷关并一直达到了秦都咸阳附近的“蕞城”。

然而联军这样的攻击方式其实很难持续。这是因为一方面兵分两路的联军在如此长的距离间无法保持有效的联动性。而且此时楚国的国力和秦国也根本不在一个档次,因此联军很容易就被秦军击溃了。

而对于春申君来说虽然合纵失败了,但在战国末年这样的大环境下居然还能组织起合纵联军其意义已经不仅在于成败。而是让楚人明白了:在国家最后的岁月里唯有奋起反击才会有生存的可能。


▲纪录片《风云战国》春申君黄歇剧照

之后的楚国为了避免遭受秦军的攻击而将国都再次东迁到了寿春(今安徽寿县)然而楚国的这次迁都不仅是因为要躲避秦军攻击而进行的。春申君其实早就将寿春建设成了至少是“陪都”量级的重镇。

而且位于淮河南岸的寿春在军事上还有淮河这条天然防线。甚至楚国最后的退路春申君都考虑进去了:淮河再守不住,那干脆退守长江以南吴国的故都。于是当迁都工作完成后春申君便主动申请将自己改封于吴地。

于是战国末年又一场百万大军对决的战役开始了:秦灭楚之战。

军事地理视野下楚对秦最后的反击与王剪灭楚

公元前225年嬴政在朝堂上询问诸将灭楚需要多少兵力。李信的回答是20万,而王剪的回答却是60万大军。嬴政便认为王剪老了,于是命李信出征灭楚。

但从后来秦国的表现来看其实并不缺少60万大军的补给能力,只是对于战国末年的秦军来说,唯一能对其造成威胁的应该就是长平之战的几年里爆发出惊人战斗力的赵军,而楚军对于他们来说根本不会有赵军那样的威胁。何况此时的秦国已经兼并了赵、韩、魏、和大半个燕国。

于是李信兵分两路:一路由自己率领进攻平舆(今河南平舆)后沿着汝水南下,另一部偏师则由蒙武率领沿颖水南下攻寝(今河南沈丘)。

之所以选择从中原向淮河北岸的地区逐步向南推进是因为此时的楚国在失去了南阳、江汉地后重新定都的地点是在淮河南岸的寿春。也就是说李信选择的其实是最近的一条攻击路线。


▲纪录片《风云战国》始皇帝、李信剧照

然而这样的攻击路线看似最近却也有很大的风险:

攻略淮河北岸后需要渡过淮河。但在淮河北岸除了汝水、颖水两条淮河的大型纵向支流外还有涡水、睢水、泗水等大型纵向支流。这不仅意味着楚国其实还保有相当庞大的有生力量的同时秦军如果不横渡这3条支流就不太可能攻略整个淮河北岸。而如果不攻略整个淮河北岸也就无法将已经占领的中原连成一片区域。

发起攻击的起点是新占领的中原韩、魏、楚故地。在短时间内存在叛乱的可能。事实也的确如此,只不过发起叛乱的居然是秦国的贵族:始皇帝的表舅昌平君。

那么为什么身为秦国贵族的昌平君要“谋反”呢?




▲纪录片《风云战国》昌平君、嬴政剧照

这是因为昌平君其实是楚人。甚至还是王室中人。其父就是当年在春申君陪同下在秦国为“质子”楚考烈王。考烈王给他取的名字是熊启。只不过其父回楚国时没有将其带走,而楚系集团在秦国的后宫其实有很强的势力。因此熊启不但活了下来还官至丞相。

至于昌平君引发这次叛乱到底是预谋已久还是临时起意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其发动“叛乱”地点是在南下秦军的后方:楚国的旧都陈(秦军攻陷此处后将其改名为淮阳)。

而这样的人在这样的地点发起叛乱的结果便是让李信不得不调头先平定叛乱,不然自己手上的20万军队后路就被断了。

而同样在等到“叛乱”的还有一个人:出于江东名门的楚国后期将领项燕。


▲纪录片《风云战国》淮阳城剧照

其实李信在接到后方发生叛乱的消息后半刻都没有停息。但是比他更快的项燕连续行军3天后在城父追上了秦军后立刻发起了突袭。而此时的李信根本来不及布阵,于是秦军在付出惨重伤亡后非常狼狈的退了回去。

这也是秦军在战国时代最后一次兵败了。项燕的楚军也创造了战国时代以来对秦军的最后一次也是最大的一次胜利:总共斩了秦军7个都尉。

此后楚军还陆续收复了不少故土。

而对于嬴政来说这样的结果也让他明白了:要灭楚国只能是交举国之兵60万于王剪不可。而且速度一定要快,不然刚被灭国的三晋与燕也同样存在发起叛乱的可能。而王剪也不敢轻易带走60万大军。为此他只能先求大量封赏以安嬴政之心。

由此第二次秦灭楚之战拉开了序幕。

公元前224年手握60万大军的王剪出兵后所要做的第一步也是平叛。只不过在重新攻占了陈、平舆、寝等地后就不再前进一步。因为王剪很明白在楚国还保有大量有生力量的时候一战将其全部歼灭要比今后在楚地长久攻城掠地要轻松的多。但这样做也给风头正盛的项燕将楚国各地的兵力集结提供了时间。

如果是在一般情况下“主场”作战的项燕其实不存在后勤补给的问题。但是对于公元前224的秦国来说华夏大地上大部分的产量区都在自己手上在加上此时的楚国已经不可能再获得外部的援军,所以再次出现长平之战中两军长久对峙的局面反而是王剪更希望的。

但王剪希望的恰恰又是项燕所不希望的。因为此时的楚国根本没有打持久战的国力。而且在楚国的东北方向齐国会不会再次成为秦国的盟友同样是让项燕担心的另一个问题。

于是双方在对峙1年后楚军由于后勤再也撑不住开始后撤了。而王剪则抓住了战机在急行军后于蕲地向项燕发起了突袭。但即使项燕所统帅的大部分楚军被歼灭却并不代表后续的楚人就放弃了抵抗。甚至在王剪攻破寿春俘虏末代楚王后项燕依然立昌平君为王后退守江东兰陵(今苏州)继续抵抗着秦军。




▲纪录片《风云战国》末代楚王、项燕剧照

然而这样的抵抗在60万秦军面前并不需要什么功夫。因为江东的地理结构中虽然有长江天险。但这样的天险在国力对比根本不在一个量级的前提下并没有太大的意义。第二年王剪兵临城下后昌平君在守城时中箭战死,随后项燕自杀。由此耗时3年的秦灭楚之战结束。

无休无止的春秋战国时代也终于在不久后画上了句号。

总结:楚国的结局与项氏一族的崛起

战国中期开始变法的秦楚最终走向了不同的结局其理由多而复杂。

首先对比商鞅变法的成功与吴起变法的失败就不难发现楚国在政治上有保守势力并不比秦国少。但卫鞅入秦前,秦国的变法已经开始了多年。因此卫鞅对于秦法更多的是在做改良,而不是改革。而且持续时间也远较吴起变法要长得多。

但吴起变法失败后造成的恶果不仅是自己的惨死,更造成了此后楚国对于人才的掌握完全失控:李斯、魏冉、昌平君都是“楚才秦用”的典型代表。而且这还只是政治上的。

再从外交上来看,在纵横家登上历史舞台后楚国正是由于落后的政治体系才没有得到这方面的人才,反倒是楚怀王被张仪骗的死去活来。但这也是由于秦国连横的难度远低于列国的合纵。

关于这方面还是要说一下商於地。如果说春秋时代商於地还在楚国之手,那么战国时期此地的易手便成了秦楚两国国运的分水岭。因为秦国获得了对楚国居高临下的地缘优势后秦占丹阳易,楚得蓝田难。

其次对于三晋、楚来说秦国想要与其连横“吐”几块曾经攻略的地便可。反正日后再拿回来也根本不是问题。但合纵成功的几率远比连横低得多。因为苏秦、公孙衍等纵横家都没有十足的把握控制住联军的内部利益平衡。

直到战国末年春申君的登场才勉强达成了三次合纵。但这三次的战果前两次大部分是信陵君的功劳,最后一次则干脆无功而返。


▲纪录片《风云战国》信陵君剧照

当然最大的失利还是源于军事。但这也是由于楚国独特的地缘结构:前期是商於地易手。后期则是迁都。

因为陈这个都城靠近中原,这也意味着楚国没有放弃图中原的想法,但问题在于此时的楚国已经无力争霸中原再迁都此地等于是“羊入虎口”。主不过秦国之后没有继续向楚国发起攻击才让楚人误以为自己又安全了30多年。但实际上不是因为两国关系的和好,更大的是因素是在于北方赵国的崛起吸引了秦国大部分的“注意力”。

那么提前将国都迁入江东会不会是更好的结局呢?

很遗憾这样的做法只能更糟糕。因为早年的吴越已经证明了江东之地适合偏安并不适合争霸,因此就算楚国不具备争霸条件但至少也要保住江淮的地盘,所以楚国将陈这个靠近中原的地点设为国都也是为了在淮河北岸能有一个足够大的地缘之撑点来覆盖仅剩的大后方:江淮平原。

但也由此让江淮平原最东部的项氏一族登上了历史舞台。虽然项燕最终没有挽救楚国的命运,但至少保住了楚国八百年以来的尊严。而且项燕在战国末年的大环境下表现出的慷慨赴死的形象无论从“象征性”还是“实际性”都给了后来的楚人最大的精神支持:楚人不软弱,甚至比秦人更强悍。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精神支持楚人才能灭秦。而且楚国历史也没有到此完结,14年后的淮阳又爆发的陈胜、吴广起义便让秦人看到了楚人的重新崛起。甚至秦帝国的寿命也只在这次起义后的短短3年便被另外两个楚人终结。

而这两个楚人的名字便是:项羽与刘邦。

参考资料

古籍

《左传》

《华阳国志》

《史记》

《战国策》

《东周列国传》

《资治通鉴》

现代书籍

《楚国史》魏昌著 武汉出版社

《秦史稿》林剑鸣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秦与楚》张正明著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纪录片

《风云战国》

《楚国八百年》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吹雪,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