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游记》中饰演孙悟空,而家喻户晓的六小龄童,当年因为种种争议事件而备受诟病。

可以说,许多观众对他的印象,一直停留在那个频频卷入风波的演员身上。



从“灵堂卖片”的口舌是非风波,到后来被称为“西霸”,六小龄童的名声一度陷入漩涡般的讨论中。

他的种种举动备受解读,甚至被全网讨论到不胜其烦。

而30多年间,六小龄童不仅承载了舞台上的荣耀,还不可避免地成为话题风潮中的人物。



不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时间竟然真的发挥奇效,逐渐化解了他身上的争议。

晚年为“猴王”之名拼搏

六小龄童今年四月现身鄂州的新书见面会,年近七十仍神采奕奕,风采不输年轻人。



他穿了一件鲜红的外套,出现在签名区,从开始到结束,整整三个小时一笔不停。

就算到后来手明显有些颤抖,他依旧坚持为每一个粉丝签名。



在互联网上,有人忍不住问:

“这岁数了,为啥还干得这么起劲?”

但熟悉这位老艺术家风骨的网友应该都清楚,六小龄童为的就是对得起‘猴王’这俩字。



看似朴素的一句话,背后却藏满了故事,它折射出的,是他对“猴王”称号的深深认同和不懈追求。

猴戏世家的艰辛

六小龄童,自小就注定和普通孩子不一样。



出身猴戏世家,他小时候,别的小朋友还在泥地里玩得不亦乐乎,他却已经每天被父亲要求练猴子的动作。

从抬头挠腮到眨眼动作,都得学到活灵活现,仿佛整个人早早就和猴子融为一体。



等到了拍《西游记》,为了孙悟空这个角色,他更是拼得让人咋舌。

本来近视600多度,眼睛脆弱得很,

但他硬是为了练“火眼金睛”,大冬天气温冷到刺骨直接用冷水冲眼,盯着太阳练视力。



简直玩命地一心一意投入角色,有一次这种训练差点毁了他的视网膜,疼得眼泪流个不停,但他却死咬牙毫不退缩。

拍水帘洞那场冒险戏时,差点命都没了。

一根威亚突然崩开,他整个人从五米高直接栽下,脸对着岩石地,情形吓得周围人胆战心惊。



他却像个猴子反应迅速,抓住藤蔓瞬间稳住身体,而头和岩石的距离也险险擦肩而过。

穷困与误解交织

拍《西游记》的过程是,六小龄童人生中最刻骨铭心的一段经历,

当时剧组穷得简直让人难以想象,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成了问题。



可以说每一个镜头都堆满了艰难和坚持,熬过了六年的拍摄,才换来《西游记》火遍全国的结果。

然而,剧组的成功并没有让他摆脱非议。



在《西游记》成名后,一次新加坡演出期间,

他和其他主演却擅自接了商演,这事被杨洁导演得知后,直接给了他们“白眼狼”的骂名。

可谁又知道,在那时候的困境里,连回家火车票钱都凑不上的他们,为了生存别无他路?



一个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演员,又怎么能彻底摆脱尴尬的选择。

2017年杨洁导演去世,

六小龄童原本只是简单提了一句,自己正在筹备新电影《敢问路在何方》,没想到话音未落竟引发了轩然大波。



更有传闻称这是发生在灵堂上的“借亡人卖片”行为,一条误导的视频迅速发酵,让骂声如潮水般涌向他。

实际上,那天不过是四位主演,选择在发布会上纪念师傅,并非发生在葬礼现场。

但舆论的无情击垮了他的解释,人们始终无法听到他真实的言辞,只留下种种责骂。



直到2021年,完整录像的公布,才为六小龄童洗清了这段冤屈。

从那段长达十年的非议中回过头来看,他并不愿再多说当时的感受。

或许,如果当年能少开口一句,或者人们能稍微等多几天,试着去了解真相,就不会将他置于这样的境地。



尽管经历的误解让人心痛,但六小龄童始终未曾放下自己的猴戏事业,

他仍然执着于自己热爱的角色,依然用努力践行着“猴王”的信念。

默默奉献与文化传承

作为一位多年来饱受争议的演员,六小龄童在网络上的评价褒贬不一,但现实中的他却是默默行事、不图名利的典范。



这种脚踏实地、不借慈善博名气的姿态,实在令人动容。

更不得不提的是他在猴戏传承方面下的功夫。

祖上传下来的猴戏绝技,不藏不掖,他竟把它编成教材,免费教授给大学生,还亲力亲为地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纠正。



在他的坚持下,“章氏猴戏”终于申遗成功,而为了这个目标,他不知付出了多少心力。

申遗后,他还将自己和父亲的戏服捐给博物馆,只为了更多人能了解这门艺术。

这不是简单的表演,而是一种文化责任感的体现。



如今不少演员热衷于靠综艺和话题吸引目光,他却坚守本心。

有人劝他直播带货,他却断然拒绝,觉得孙悟空去卖口红简直是在毁形象,没有任何意义。

他不迎合市场,不追逐流行,而是一头扎进猴戏的传承与发扬,这样的坚持实在是少见。



在喧嚣与浮躁的当下,像他这样全心为传统文化付出的演员,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

结语

岁月流转,原版“美猴王”六小龄童,经历了从被误解到被重新认识的漫长过程,他对角色的执念终于被更多年轻人接纳。



令人惊奇的是,如今最支持六小龄童的竟然是一群00后。

去年一款名为《黑神话:悟空》的游戏一夜爆红,里头孙悟空的动作如翻跟头、转棍子,竟和六小龄童早年戏曲表演几乎分毫不差。

这一发现让年轻人惊叹不已,纷纷在弹幕里为他点赞。



当年被误解为“固执”的他,如今却被世人视为文化的传播者。

这些年从“灵堂卖片”的污名到“西霸”的称号,都随着时间的推进被逐渐洗刷。

如今青丝已化为白发,他还在公园里教孩子们舞金箍棒,只为听到一句“看,这就是俺老孙!”



想到他从满网谩骂到如今的收获认可,这一切的改变实在令人唏嘘。

岁月虽漫长,却终是让真正的经典发光发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