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你自己或带娃去打疫苗时,接种医生问,“来,打哪个胳膊?”

你会怎么回答?怎么选?


有人觉得,随便吧,哪个都行。

有人觉得,打完疫苗胳膊痛,右手要写字、拿筷子吃饭,那就打左胳膊。

有人觉得,左胳膊上已经有了卡疤(卡介苗留下的),还是打右胳膊吧。

有区别吗?老实说,没什么区别。

但是!就在几天前,权威医学期刊《细胞》杂志发表了一项颠覆认知的研究。

疫苗打在不同的胳膊上,对于产生抗体,还真的有区别!

哦???


  • 打在不同胳膊上,真的有差异

其实,这个研究不是说“左胳膊好还是右胳膊好”,而是——这一针要不要打在上一针打过的胳膊上

而且针对的是同一种疫苗

动物实验(小鼠没有手臂,所以对比的是同部位/不同部位)发现:当第二针疫苗打在与第一针相同的地方时,记忆B细胞会更快发挥作用,在7天内就能产生高水平抗体。

而换个地方打,抗体生成速度明显滞后,直到4周后才追平。

那人呢?

科学家使用了新冠mRNA疫苗进行了人群试验,结果一样:

同种疫苗,打同侧手臂,打完后5至7天就检测到中和抗体。而换一个胳膊打,产生抗体明显更慢。

不过,这种“快”的优势,在打完疫苗4周后开始减弱,到4至6个月时基本消失。


(论文插图。看不懂对吧,没事,我也看不懂/清)

  • 快,就真的好吗?

我一直不这么觉得。可能很多人都不这么觉得。

你愿意被人说快吗?(哎等会,不要想歪)

对疫苗产生抗体来说,快,不一定好;持久,才好。(说了别想歪)

但是,“产生抗体快”,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确实有一定优势。比如:

1.发生重大疫情时

如果遇到重大或广泛的传染病疫情,需要及时、全程接种疫苗。

那么,在接种程序固定(比如打两针、间隔1个月)的情况下,更快产生抗体,就能更快“武装”好自己,更快建立免疫屏障,更快减少病原体的传播和扩散

2.疑似发生暴露时

比如孩子的同学得了水痘,作为密切接触者,如果孩子之前只打过1针水痘疫苗,那么需要应急接种第二针水痘疫苗。

这时,如果能更快产生抗体,就能更快产生保护,减少感染风险或发病后的症状严重程度

3.已经发生暴露时

再比如,已经明确被流浪狗咬伤被污染的铁钉扎伤,需要打狂犬病疫苗、破伤风疫苗。

这时,打疫苗就是在和死神抢时间,产生抗体快一分快一秒都很重要


  • 下一针疫苗,打哪个胳膊?

当然,这只是一个研究得出的结果,还不是“医学共识”或“常识”

一方面,主要结论是从小鼠身上得出来的,虽然也做了人群实验,但样本数量并不多。

另一方面,研究中用的是mRNA的新冠疫苗,而不是其他疫苗。

所以,还不清楚这个结论能不能推广到其他品种(如乙肝、脊灰、百白破)或工艺(如灭活、减活、重组)的疫苗上

毕竟,不同的疫苗生产工艺、成分和作用机制都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所以,你也不用太纠结。

我的建议依然是:随便选,打哪个胳膊都行——从长远看,没有任何区别。

不过,下一次我去打流感疫苗时,可能真的会看一下前一针打的是哪个胳膊。

(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