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的进程中,肇庆市农村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为春耕生产带来了宝贵的技术和物资支持,为肇庆市农业农村科技事业和“百千万工程”推进注入强劲动力。日前,记者采访了三位农村科技特派员,了解他们助力春耕的故事。
肇庆学院生科院教授邵玲
助力南药主栽品种种质提升
日前,肇庆学院生科院教授、农村科技特派员邵玲带领团队来到高要区河台镇,开展优质脱毒甘薯、五指毛桃组培苗春耕送种和技术培训活动。去年1月,她被委任为河台镇农村科技特派员,带着多年良种良法种植技术和经验,为当地南药品种种质提升提供技术支持。
邵玲(左一)在田里查看作物种植情况。
据悉,高要巴戟天种植曾是河台镇南药种植主栽品种之一,近年来由于传统扦插种苗种质退化,导致产量严重下降,当地巴戟天加工主要依赖外地原材料。
为此,邵玲与团队成员,将近年在德庆县高良镇产业孵化凝练的巴戟天良种良法种植技术体系转移到河台镇。她还带领当地种植户创新种植模式,通过开展巴戟天—肉桂生态种植模式,有效防治巴戟天种植基地常见的茎基腐病、根结线虫病和基地水土流失隐患。
另外,肇庆学院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还向当地农户赠送肇庆五指毛桃优质组培苗近10亩。据悉,五指毛桃被列入第二批广东省岭南中药材新增保护种类,野外种质禁止采挖。“这些组培苗适应性强,我们还会为农户提供全周期技术指导。”邵玲说。
邵玲还根据河边崀村当地特点,联合市农林科学院送出优质种薯60公斤,建议农户选择“水稻+番薯”轮作模式,并系统向他们介绍了优质脱毒种薯的种植管理要点。同时,结合田间实际情况,指导农户科学选种、规范栽培,提升农作物产量效益。
肇庆市农林科学院粮油所所长黄益强
推动水稻品种换代
夏日万物生长,在怀集县大岗镇,水田已被青青的秧苗覆盖,秧苗在阳光与雨水浸润下茁壮成长。肇庆市农林科学院团队负责人、市粮油研究所所长黄益强与团队成员走在田埂上,看着田里秧苗,期盼不久后能有一个好收成。
黄益强(右一)正给当地农户提出种植改进意见。
大岗镇农业资源丰富,是怀集粮产区之一,素有“屯谷镇”之称。去年7月,黄益强作为农村科技特派员,被选派到大岗镇开展科技帮扶工作。经过走访,他发现当地合作社的水稻存在品种老化、抗灾能力弱等问题。要进行技术帮扶,首要工作是推动当地水稻品种更新换代。
在今年春耕前夕,黄益强带领团队针对大岗镇撂荒耕地复耕需求及光伏产业园土地复合利用难题,试种节水抗旱稻旱优78,首期试种面积200亩,有效解决缺水天、望天田种粮难题,实现“农光互补+节水增效”双重目标。
除此以外,黄益强还借助华南农业大学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提供全程技术指导,通过轻简化栽培、水肥一体化管理,预计亩均节水30%、增产超15%,为全镇推广提供了样板。
据介绍,黄益强计划筹备秋季高产观摩会,推广节水抗旱稻机械覆生物降解膜旱直播一体化技术,从而扩大节水抗旱稻试种面积。同时,探索“光伏+水稻+养殖”复合种养模式,致力提高农业产值。
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谢利
培育乡镇农业龙头
去年9月开始,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副教授谢利担任农村科技特派员,带领团队前往德庆县悦城镇开展农业技术帮扶。
谢利(左)正在田里指导农户种植。
据悉,悦城镇存在山多耕地少、土地流转滞后、规模化农业生产少、缺少农业带头企业、没有设施农业等问题。谢利带领团队与驻镇帮扶工作队进行了多次深入探讨,确定于2025年第一季度,帮助德庆膳粮农业有限公司在辖内小水村引进丝苗香米新品种华航香银针,以及广东省主推技术香稻增香增产技术。
记者了解到,该技术是华南农业大学研究成果,实现香稻增产12%以上、增香15%以上。该技术曾在怀集、高要等地试点,产出香米品质好、产量高,农民收入提高,对该技术接受程度高。
随后,该团队从肇庆市农林科学院协调了10亩地的华航香银针种子给膳粮公司进行试验。谢利还带领团队前往小水村,现场指导农户耕种该品种。
为应对干旱天气对试验田带来的影响,谢利分别就福寿螺防治、土地平整、后续施肥给予相应建议。
“我们下一步会加大培训力度,向膳粮公司及农户传授新知识,为晚稻大面积铺开香稻增香增产技术作铺垫。”谢利如是说。
来源:肇庆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严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