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古诗词美景照进现实的短视频在网络十分火爆。
比如,有人拍下淮南春申湖的朝霞,配上“天际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际一时红”的诗句,感慨“古诗里的美景不是写意是写实”;有人拍下烟台渔人码头的一景,称是“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的完美再现,感叹“古人都是写实派”……
大美江苏,岂能错过这样的比拼?本期江苏文脉开启“读城·诗词里的江苏”系列报道。
第一站是南京。
读一读下面这些写南京的古诗词。这些时刻,古诗词里的南京美景具象化了。
古人们将彼时所见所感留存于世,千百年之后,我们眼前的美景仍能与他们写下的字句相互映照。
我们读懂了古人眼中的山河和心中的感念。原来他们都是不折不扣的写实派,用诗词为我们留下了穿越时空的南京美。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适用场景:江边赏落日时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一句出自谢脁。
谢脁是谢氏一族的名流。“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合称,是显赫世家大族的代名词,也是风流名士的代名词。王,指琅琊王氏;谢,指陈郡谢氏。
谢朓的诗歌地位非常高。他被后世推为和陶渊明、谢灵运鼎立的六朝三大诗人之一。他一生留下诗歌150多首。
南京人最熟悉的是谢脁的《入朝曲》,一句“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将南京的美景定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一诗虽不及《入朝曲》有名,但“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一句却堪称传世,描摹了晚霞绮丽,长江静谧。长江的每一段都呈现出不同的美,到了南京段,江面开阔,水流平稳。
今南京段长江美景
到了唐代,李白游历金陵时,还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化用了这句诗,写道:“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不过,他将“静”改为了“净”。
而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也出现了“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的字句,同样也是一种隔空的致敬。
学到了吧?江边赏落日,看到彩霞满天时,记得吟上这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这是对美景教科书级别的“赞美”。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适用场景:极目长江时
“来过,便不曾离开。”这句话用来形容大诗人李白对于南京的情感很合适。
写南京最多的唐代诗人,非李白莫属。唐开元十三年(725年),诗人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从巴蜀顺江而下,抵达金陵(今南京)。那一年李白24岁。
他在南京生活多年,走遍了南京的山山水水,留下和南京相关的古诗100多首。而台城、凤凰台、白鹭洲、长干里、瓦官阁、劳劳亭等地名也因为“诗仙”的吟咏而千古留名。
其中《登金陵凤凰台》一诗最为著名。“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便出自这首诗。
凤凰台遗址
凤凰台在哪?《江南通志》记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而得名凤凰台的原因是,“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
李白这首诗把南京的山高水远刻画得气象万千。凤凰“游”和“去”的对比,以及“台空”与“江自流”的对比,都突出了时间流逝和自然永恒的主题。
如果你登临凤凰台,或者登高极目长江时,记得吟上这句诗。
《江苏文库·精华编·藝苑卮言》收录了李白写南京的《登金陵凤凰台》等诗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适用场景:秋日临水时
这句出自辛弃疾写于南京赏心亭的一首词。
赏心亭始建于宋代,曾是南京水西门一处名胜。苏轼、范成大、陆游……都曾登高观览,留下佳作。但与赏心亭最有缘的是南宋词人辛弃疾。他曾三次登临南京赏心亭,留下三首千古名篇。
辛弃疾不仅是词人,也是抗金名将。乾道四年(1168),29岁的辛弃疾被南宋政府派任建康府(今南京)通判。在任期间,他第一次登上赏心亭,他眼里满是六朝衰亡的景象。斜阳、倦鸟、古木、孤帆,再加上凄厉的笛声,让人断肠。
辛弃疾在建康通判任上不到3年,就去了滁州。淳熙元年(1174),再度来到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
其间,他再次登上赏心亭,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赏心亭今貌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这是这首词开篇的一句,意境高远。
叶嘉莹曾专门评析了这篇词作,提及里面运用了大量的典故。辛弃疾的词喜欢用典故,是因为他读书多。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词中提到的季鹰是西晋人张翰,字季鹰,本是南方人,在洛阳为官,他怀念江南莼羹鲈鱼,就辞官回故乡了。那时的辛弃疾也怀念家乡,可是他的故乡沦陷在敌人手里,他在官场上不得意,也想辞官不做,可是他能回到哪个老家去?
只要抗金复国的壮志未酬,一日不能收复故土,不能回到故乡,他便只能是“游子”。
之后,辛弃疾又三上“赏心亭”。随后,调离了南京,在漫长的蛰伏之后,辛弃疾再一次被朝廷起用时已经是个花甲老人。
如果秋日临水时,不妨吟起这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看着眼前的江水裹挟着秋光流向远方,慨叹起时间的漫长,便也想起了辛稼轩。
《江苏文库·史料编·六朝事迹编类》记载了赏心亭的前世今生
千里龙蟠并虎踞。
适用场景:登高俯瞰南京时
“千古龙蟠并虎踞”,出自苏东坡。
苏东坡出生在巴蜀大地,自35岁第一次来到江苏,到与世长辞,长达30年的时间里,共14次频繁往来于江苏境内,足迹踏遍江苏的大江南北。
而南京,也是苏东坡人生的重要一站。
著名的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后又改贬汝州,1084年,他顺江而下,到了南京。
《渔家傲》便写于此时。“千古龙蟠并虎踞”是词首的一句,写出了南京的沧桑与磅礴。
“虎踞龙盘”最初的缘起,传说是刘备派诸葛亮出使江东时,看到南京的山川形胜发出了“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的感慨。紫金山像龙盘踞,石头城像虎雄踞。直到今天,虎踞龙蟠都是南京最贴切的形容词。
今日石头城
说回苏东坡第一次到南京那年,他会晤了已退隐在家的宰相王安石。苏东坡的船到达南京时,一身粗布衣服、骑着毛驴的王安石,在码头上迎接。
苏东坡一摘帽子,阔步走来:“轼今日敢以野服见大丞相!”王安石回应道:“礼岂为我辈设哉?”
前前后后,苏东坡陪着王安石待了一个多月。这场半山相会,让昔日的两个政敌谈天说地,诗歌唱和,握手言和。
家在“半山园”的王安石对苏东坡说,不如以后你就住在钟山脚下吧,我们也好做个邻居。
但苏东坡还是离开了,离去后,苏东坡说:“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1101年,从儋州流放归来后,苏轼又到了南京。而那时,他的老朋友王安石已逝去多年。
当你登高俯瞰南京,感慨起南京的壮丽地形时,记得用上这首词。
千百年来
以南京为主题的诗词流淌不息
那些古诗词中的美景
在今天依然可以照进现实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王安石《游钟山》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朱敦儒《相见欢》
长江荡荡,绿水悠悠。——朱元璋《江流赋》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隔岸远山分翠黛,绕堤垂柳学纤腰。——叶向高《莫愁湖》
潮长波平岸,乌蹄月满街。——潘高《秦淮晓渡》
淼淼长湖水,春来发绿波。——爱新觉罗·玄烨《后湖》
古都南京,文脉悠远。
一起品味南京这座“诗国”的魅力。
现代快报+记者 王凡 /文 钱念秋/视频 资料图片
本文诗句选自《诗国南京》
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办公室和现代快报
联合推出“江苏文脉”微信公众号
长按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