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方佳在安徽省庐江泥河中学(下文简称“泥河中学”)任教的第6个年头。在此之前,她在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做英语老师。同为高中学校,两校距离不足两小时车程,但教育教学和生源质量差距很大。
“平行班里出清华”,在安庆一中,方佳从教第一届便带出“清华生”。而在泥河中学,哪怕花费数倍心力,也难考出“二本生”。优质资源受限、生源基础薄弱、社会期待错位……结构性矛盾看似难以弥合。而在方佳看来,成长需要时间,要坚持长期主义。
高中教育不是百米冲刺
从生源来看,泥河中学的学生多为庐江县普通高中招生的“末班车乘客”,且多为留守生和寄宿生。而就师资结构来看,45岁以上教师占比高达53%。
“相比县城高中,泥河中学学生底子薄弱一些,不过,他们还有没被唤醒的潜力。高中教育不是百米冲刺,这三年奠基一生。”在方佳看来,每个学生都是待燃的火种,是未来社会的一分子。
入职泥河中学的第一年,方佳被母校安庆师范大学录取,成为一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开启了为师为生的两年:带着教学中的困惑返回校园,也将前沿教育理念和方法带回乡镇课堂。
方佳认为,如果高中三年让学生爱上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继续学习的动力,那是受益一生的事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想让学生做到的,我自己肯定要先做到。”
每天5点起床,百余公里间往返奔波,边教边学,将研究做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是刮风下雨,我没缺过一节课,没迟到过一次。”方佳说。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可能性
“你可能不敢相信,在高中的课堂上,讲起钱学森,学生们只知道是个科学家,却完全不了解他的基础事迹。讲起西奥多·冯·卡门,更是一脸茫然。乡村孩子的知识来源主要是老师口授和教材上的内容,眼界非常需要不断去拓宽,去吸收更多。”方佳觉得,要帮助学生打破生存环境织造的信息“茧房”,寻找成长的突破口。
2019年初,泥河中学引入智慧课堂,2024年初实现智慧课堂全覆盖。方佳始终相信智慧教育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乡镇学校打破资源壁垒和区位局限,获得超越的可能性。
针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欠缺的客观情况,方佳利用早读课,通过智慧课堂系统下发朗读任务,引导学生自主跟读、朗读。“多数学生一直在乡村学校,发音不标准、不敢说。现在跟学生机英语对话、跟读,可以看见声波纹对比,看到评分提高,慢慢就有自信说出口了。”
利用智慧课堂学生机英语听说专练模块,方佳任教的班级学生的发音标准率从65%提升至93%。两名学生甚至闯进第21届“外研社杯”全国中学生外语素养大赛安徽赛区总决赛,斩获三等奖。
“在合肥一中参加决赛的时候,泥河的孩子跟省会城市的学生同场竞技。技术给了我们这种可能性。相比于成绩,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可能性,这比什么都重要。”在方佳的课堂上,AI正在细微处植入更多可能性。
用起来就是公平所在
作为学校教科室副主任,方佳系统探索将技术和课堂教学深入融合。“它让农村孩子跟城市孩子一样,去感受科技进步、去感受社会发展,去接触更多的优质学习资源。用起来,就是公平所在。”课堂上,方佳习惯于使用智慧课堂中的工具资源。
“一个班五十多个学生,一节课就40分钟,让每个学生学有所获,就要提供他们真正需要的内容。这时候就需要智慧课堂来助力,学情分析、匹配的优质资源,这些是有效的。”针对知识薄弱点,方佳会在课余推送微课等学习资源,辅助学生自主学习。
泥河中学学生多为留守生和住校生。在学习之外,学生的情感需求也会投射在教师身上。教学之余,方佳有时需要担起“知心姐姐”的角色。
“和城市学生相比,我们的学生可能心理更脆弱一点,很多人的成长很大程度上是自我完成的,缺乏父母的及时引导,需要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尊重和呵护。”方佳说,我们引导学生通过学生机学习心理课程,辅助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压力和情绪。
采访尾声,方佳翻出微信列表。这个学生在上海读博,那个学生正在准备考研……她如数家珍地聊起毕业生的现状。在县域高中的静默突围中,方佳提供了一种解题思路:多一点长期主义,用AI技术夷平鸿沟,用教育温度弥合落差。(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方梦宇 通讯员 赵利华)
作者:方梦宇 赵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