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圈里总有人感慨:“看不懂现在的楼市,政策松了,利率降了,反而没人敢买房了。”

4月以来,广州、上海的二手房带看量直接腰斩,杭州某新盘降价10%的消息刚传开,隔壁楼盘就被曝停工。



中介们集体陷入焦虑——客户都在观望,楼市仿佛一夜入秋。

这场降温看似突然,但背后却有一根隐形的线在拉扯:中美关税战的持续升级。



表面上看,政策松绑和利率下调本应刺激购房需求,但现实截然相反。

一位苏州的出口企业老板说:“去年订单少了三成,利润缩水,现在别说投资买房,连员工年终奖都发不出来。”

关税战下,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的税率一度飙升至145%,而中国也反制至125%。

这场博弈中,外贸依存度超100%的深圳、东莞等城市首当其冲,企业裁员、降薪的连锁反应,直接动摇了购房者的信心。



更关键的是,不确定性成了最大的“拦路虎”。

“川普的政策像小孩变脸,今天加税明天豁免,谁敢轻易下注?”

根据2024年数据,深圳的出口额占GDP的76.4%,一旦外贸断流,房价可能重回2023年的低谷。



而另一股冷风,来自楼市自身的“内伤”。

过去几年,房企高杠杆扩张的隐患在关税战和经济下行的双重压力下集中爆发。

杭州某降价楼盘的业主发现,开发商为了回笼资金,甚至偷偷用“工抵房”名义低价抛售,市场预期被彻底打乱。

未来三个月,楼市可能上演三大剧本。

剧本一:硬脱钩与房价“地震”

如果中美彻底撕破脸,连转口贸易都被卡死,经济冲击将不亚于一场地震。

苏州、深圳等外贸重镇的企业可能大规模裁员,居民收入骤降,楼市断供风险激增。

参考2024年的数据,这类城市的房价可能下跌20%以上,甚至重现2023年的低谷。

不过,多数分析师认为这种“自杀式博弈”概率最低。

毕竟,美国企业同样承受不起供应链断裂的代价,而中国也不会坐视经济“硬着陆”。



剧本二:边打边谈的“拉锯战”

这是最可能的走向。

美方局部豁免关税,中方精准反制,但供应链外迁已成定局——浙江纺织厂迁往越南,苏州电子厂加速国产替代。

这种情况下,楼市可能被当成“经济稳压器”,政策大礼包将密集出台:降首付、发购房补贴、甚至一线城市放开限购。

但城市分化会愈发残酷。

东莞、厦门等外贸型城市可能持续低迷,而成都、武汉等内需强劲的城市或将逆势上涨。

一位成都的房产中介透露:“最近来看房的,不少是沿海回来的企业主,他们觉得这里更‘安全’。”



剧本三:假缓和与“韭菜陷阱”

川普可能为选举暂时让步,但新政府随时翻脸。

这种“假缓和”反而最危险——就像2018年,加税与求和的戏码反复上演,最终关税不降反升。

普通人若盲目抄底,可能沦为“韭菜”。

苏州一位投资者曾因2019年的“缓和信号”高价买入新区房产,结果被套牢至今。



那面对这样的情况,普通人又该如何应对?

杭州的案例已经证明,降价盘背后可能是开发商的资金链危机。

与其赌运气,不如选择现房或央企项目。

一位银行业人士透露:“现在买期房,就像开盲盒,停工风险比房价涨跌更可怕。”



月供超过收入40%的家庭,断供风险是合理负债家庭的7倍。

北京一位程序员的故事值得借鉴:他放弃了五环外的大三居,选择朝阳区老破小,月供仅占工资25%。

“就算失业送外卖,我也还得起。”

西安半导体产业园的商铺三年租金涨了80%,杭州直播基地周边的公寓一房难求。

与其赌政策,不如跟着产业走。

一位温州炒房客转型投资产业园周边小户型,收益率反而超过住宅:“现在买房,得看产业链搬到哪里。”

二十年前,买房看地段。

十年前,赌规划。

现在,得看透全球化裂变的轨迹。

当关税战改写世界贸易规则时,房子的价值早已不取决于钢筋水泥,而是它能否在产业升级中“活下来”。



那些在直播间喊“再不买就来不及”的中介,和恐吓“现在不抛就血亏”的大V,本质上都在贩卖焦虑。

正如马云所说:“未来房子不是筹码,而是抵御风浪的船。”

此刻的楼市,像极了一场暴雨前的棋局。

有人看到危机,有人嗅到机遇。

但无论如何,清醒的人总会明白:真正的安全感,从来不是押注单一资产,而是看懂潮水的方向。

编辑:蓝橙

作者:老A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