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今儿个咱聊聊元曲里的 “人间清醒”—— 马致远的《四块玉・叹世三首》。这三首小令就像三幅水墨小品,乍看清淡,细品却藏着穿透时光的人生哲理,尤其在咱现代人被欲望追着跑的当下,简直像一瓢清凉的井水,浇得人心头透亮。

先认识下这位 “曲中陶渊明”

说起马致远,您可能没读过他的作品,但一定听过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的苍凉。作为 “元曲四大家” 之一,他的人生堪称古代文人的 “典型样本”:年轻时揣着 “佐国心,拿云手” 的壮志踏入官场,可惜元代科举时断时续,文人地位像 “九儒十丐” 说的那样尴尬。

他在江浙行省当过小官,尝遍 “戴月行,披星走” 的奔波苦,熬到晚年终于想开了,辞官归隐,自称 “东篱老圃”,过上了 “带野花,携村酒” 的田园生活。这三首《叹世》,正是他饱经世事之后,坐在自家篱笆下,边抿村酒边写下的 “人生笔记”。



第一首:把日子过成 “减法题”

您瞧瞧第一首:“带野花,携村酒,烦恼如何到心头。谁能跃马常食肉?二顷田,一具牛,饱后休。” 这话说白了,就是告诉咱:别把日子过得太 “满”。头戴野花不是没钱买簪子,而是懂得自然之美最动人;手拎村酒不是喝不起玉液琼浆,而是明白微醺胜过烂醉。

“谁能跃马常食肉” 问得妙啊,从古到今,骑马吃肉的权贵能有几个?与其盯着别人碗里的山珍海味,不如守好自己的二亩薄田、一头耕牛 —— 吃饱了就歇着,别总想着 “再赚一笔”“再升一级”。现在多少人跟陀螺似的转不停,房子换了又换,车子越买越贵,却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马致远早看透了:幸福的秘诀,往往藏在 “够了” 这两个字里。



第二首:跟命运说声 “别较劲”

第二首更有意思:“佐国心,拿云手,命里无时莫刚求。随时过遣休生受。几叶绵,一片绸,暖后休。” 年轻那会儿,谁没做过 “指点江山” 的梦?可现实就像一盆冷水,总在你豪情万丈时浇下来。马致远说,要是没那个命,别硬扛。“随时过遣” 不是躺平,而是懂得顺势而为 —— 有棉穿就别嫌不够华丽,有绸裹就别盼着貂皮,暖和了就行。

现代人总爱说 “逆天改命”,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较劲的不是命运,而是自己的执念。就像职场里,有人明明不擅长勾心斗角,偏要往权力中心挤;有人天生喜欢写写画画,却硬着头皮考公务员。与其拧巴着 “刚求”,不如学马致远:把 “拿云手” 收回来,给自己泡杯茶,看看眼前的日子怎么过更舒坦。



第三首:算清人生的 “得失账”

最后一首简直是打工人的 “扎心写照”:“戴月行,披星走,孤馆寒食故乡秋。妻儿胖了咱消瘦。枕上忧,马上愁,死后休。” 这不就是说咱吗?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披星戴月地奔波,住过多少 “孤馆”,错过多少回故乡的秋?看着妻儿生活越来越好,自己却熬坏了身体、愁白了头。枕头边琢磨着项目进度,马背上惦记着客户订单,这愁啊忧啊,直到闭眼才消停。

马致远这是在敲警钟呢:咱忙忙碌碌一辈子,到底是为了啥?别等 “死后休” 了才明白,人生最值钱的,是活着时的那点舒心 —— 哪怕是陪妻儿吃顿家常饭,哪怕是在故乡的老树下打个盹。

现代人该向古人学点啥?

这三首小令,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像一位白发老者在耳边唠叨:过日子,得懂 “适可而止”。不是让咱放弃奋斗,而是提醒咱别被欲望牵着走。你看第一首的 “饱后休”,第二首的 “暖后休”,第三首的 “死后休”,三个 “休” 字层层递进:吃饱穿暖是生理之休,放下执念是心灵之休,看透生死是终极之休。现代人缺的,正是这分 “休” 的智慧 —— 该冲刺时全力以赴,该停下时懂得转身,别让 “烦恼”“刚求”“忧愁” 占满生命的每一寸空间。 下次再为 KPI 焦虑时,想想那位头戴野花的马致远;再为物质攀比闹心时,读读 “几叶绵,一片绸” 的知足。老祖宗的智慧,从来都藏在最朴素的日子里。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