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史上真正能称为“空前绝后”的大师只有一位,他就是张旭,不仅继承了汉末至初唐历代名家的笔法,融会贯通、化为己用,而且自成一家,将狂草之美发挥到了淋漓尽致。虽然怀素与他齐名,但论作品的痛快淋漓、笔画线条的遒劲多变,皆能以赶超。
黄庭坚就评价:“怀素草工瘦,而长史草工肥。瘦硬易作,肥劲难得也。”蔡襄则直言:“长史笔势,其妙入神,岂俗物可近。怀素处其侧,直有奴仆之态,况他人所可拟议。”当代人学习草书,如果想学到正统草法,还是要从晋唐名家法帖入手。
而张旭就是“取法乎上”的绝佳代表,而且他的字既情感饱满,又法度严谨,而且笔笔有来处:“长史行草,与王子敬不甚相远。其书极端正,字字入古法。”不过,张旭传世作品太少,极为出名的《古诗四帖》《李青莲序》皆为伪作,《肚痛帖》也有争议。
目前学界唯一确认的、出自张旭之手的作品只有一件,那便是《断千字文》。此作是张旭晚年奉敕所写,可见于史籍记载,元人骆天骧《类编长安志》言它作于唐乾元二年(759年)。
《断千字文》自唐以来被视为学习草书的“圭臬”,黄伯思评:“观张旭所书《千文》,雄隐轩举,槎枿丝缕,千状万变,虽左驰右骛,而不离绳矩之内。犹纵风鸢者,翔戾于空,随风上下,而纶常在手。”
《断千字文》刻石现藏于西安碑林,共六块,大小不一,前五块高33厘米、宽33至117厘米不等,最后一块高38厘米、宽89厘米,共200字,字径大小不一,在5至10厘米之间。书写得雄健开张,笔笔如铁画银钩,这便是草书的“终极形态”。
此作中锋立骨,逆锋入纸后迅速铺毫,收锋时带枯笔飞白,显“屋漏痕”的苍涩,绞转灵活,方圆转换,无生硬造作,较王羲之的不激不厉,更多“兴到笔随”的自由。字形大小悬殊如乱石铺街,字势欹侧,通过笔势呼应达成动态平衡。他尤善简省与夸张,疏密对比强烈。
《断千字文》笔法的自由与结字的奇诡,皆为情感宣泄的载体,却始终未离笔法本质,如韩愈所言“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使得笔法与结字不再是技巧的堆砌,达到了“人书合一”的境界。以此作为师,便可学到古人草书的真谛。
而今,我们将张旭《断千字文》原拓本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以供大家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