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王羲之被誉为“书圣”,名望居于书坛之首,他能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多亏了唐太宗李世民这个“铁粉”。在唐代之前,王羲之之子王献之的风头要盖过他,陶弘景就曾说:“比世皆知高尚子敬,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即是说王献之书法已经盖过了钟繇、王羲之的光彩。
而唐太宗一方面大力搜集、传播、摹刻王羲之真迹,另一方面又不断“拉踩”王献之,终于使得王羲之的地位重新赶超,米芾都为王献之“打抱不平”:“子敬天真超逸,岂父可比也。”学界认为,王羲之的贡献在于继承了前人楷、行、草等字体的笔法,并将它们进行改良,而王献之则在父亲的基础上将它们推向成熟。
王献之的书法开创“妍美”一派的先河,论用笔之潇洒、笔画之细腻、气韵之生动,均超过了王羲之。可惜的是,王献之传世作品极少,《中秋帖》也是真伪难辨。而近期,台北故宫“放出大招”,一次性展出了王献之60件书法真迹,让世人大饱眼福,此作便是《鹅群帖》。
《鹅群帖》是一部丛帖,编修于北宋时期,是皇家与私人藏家联合完成,以宫内所藏王献之真迹为底本,又参考《淳化阁帖》《大观帖》《宝晋斋法帖》,被学界称为“王献之墨迹的百科全书”,南宋时期重新摹刻,相较于《淳化》《大观》,《鹅群帖》中的每一件作品都经过鉴定,保证了真实性,纠正了当时大型丛帖“多收伪迹”的弊病。
编修完成后由皇家刻工刻石,工艺细腻,笔画圆劲、底色浓厚,立体感强,而且细节处也是纤毫毕现,堪称“下真迹一等”,台北故宫专家秦孝仪点评:“这部作品饱含魏晋古法,丝毫找不出任何的败笔。”
王献之承继王羲之“内擫”用笔,突破性融入“外拓”圆转,使笔画更具张力,饱满如弓,更显奔放。首创“一笔书”,牵丝映带自然天成,笔断处气脉贯通,较王羲之字字独立更显笔势相连、如烟似云的流动感。结字以奇为正,打破王羲之平正中和的结字规律,营造险峻姿态,在险绝中求平衡。
王献之行草书影响深远,张旭、怀素的狂草就从其“一笔书” 中汲取连绵笔势,米芾“八面出锋”亦受其欹侧结字启发。
王羲之讲究技法的完美与意境的中和,王献之则更注重个性表达,展现书写时的畅快,正如清代包世臣所言:“大令作草如子建(曹植)诗,无一点尘埃气”,在笔法的基础上又抒发个性,因此临摹王献之的字,很少会出现匠气,同样是领略魏晋笔法,王献之这部《鹅群帖》比《圣教序》更自然真实。
而今,我们将王献之《鹅群帖》全卷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见此作如见原作,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还标出了每一帖的帖名,以便于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