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中美瑞士谈判及联合声明时,另一件大事也在同步上演,也就是巴西总统卢拉访华。与此同时,中国 — 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也在北京召开。这场外交活动背后,藏着远比表面更重要的战略布局。
卢拉此次行程安排很有看点:他先是前往俄罗斯参加胜利日阅兵,随后马不停蹄赶来中国。在中美贸易摩擦持续的背景下,中国与拉美国家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密切,尤其是农产品贸易增长明显。所以,加强金砖国家合作、深化中拉经贸关系,自然是卢拉访华的重要议题。
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巴西官方透露的一个重磅消息:卢拉此行要和中国商讨修建一条铁路。这条铁路从秘鲁的钱凯港出发,直通巴西境内。其实,它就是大家常说的 “两洋铁路”。
“两洋铁路”,顾名思义,是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铁路线。这个设想最早在 1960 年就被拉美国家提出,但一直停留在纸面。2014 年,中国提出可以助力建设。按照最初规划,这条铁路全长约 5000 公里,从巴西里约热内卢州向西延伸,横穿南美洲大陆,直达秘鲁的卡亚俄港。如果建成,它将成为拉美历史上第一条贯通大陆的铁路。
很多人认为,两洋铁路的最大价值,是让中国货物能绕开巴拿马运河,摆脱美国可能的封锁。这个说法没错,但这条铁路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在我看来,一旦两洋铁路开工建设,就意味着中国和拉美国家正在联手,拆解美国的百年霸权,为什么两洋铁路的立意能这么高呢?
说到美国对拉美的控制,绕不开 “门罗主义”。100 多年前,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提出一项外交政策,核心就是排除欧洲势力干预美洲事务,确立美国对整个美洲的绝对控制权。靠着 “门罗主义”,美国把拉美变成了自己的 “后院”,也奠定了区域霸权地位。
这 100 多年里,美国对拉美国家的剥削相当严重。以巴西为例,巴西拥有 27 亿亩耕地,人均耕地面积是中国的 10 倍左右,气候条件也非常好,农作物一年能收三次。可即便这样,巴西 2 亿人口里,有 1.25 亿人粮食供应不稳定,超过 3000 万人在挨饿。为什么会这样?
时间回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当时美国突然收紧货币政策,直接引爆了拉美经济危机。紧接着,由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现,说可以给拉美国家提供贷款,但条件是必须开放市场。趁这个机会,西方四大粮商大量收购巴西耕地,还牢牢控制住港口和物流网络。最后,巴西本土粮商只能被迫让出经营权,而美国资本宁可让巴西粮食出口,也绝不让巴西老百姓吃饱饭。
所以,在中美贸易战期间,中国虽然加大从巴西等国进口农产品,但真正受影响的是美国农民,美国资本的利益并没有被触及。要想真正打击美国资本霸权,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拉美国家的现状。
美国资本靠什么控制巴西粮食?答案是物流网络。它们通过控制铁路、港口,卡住拉美国家的资源运输命脉,但这恰恰也是突破口。如果中国能帮拉美国家建设自己的铁路和港口,这些国家运输粮食等资源就不用再看美国资本的脸色。当拉美国家对本国资源的话语权越来越大,美国的 “门罗主义” 也就失去了根基,所谓的 “后院” 自然就管不住了。
美国靠着 “门罗主义” 建立起百年霸权,那么打破 “门罗主义”,也就相当于撕开了美国霸权体系的一个大口子。卢拉访华谈铁路,看似是经济合作,实则是一场重塑国际格局的战略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