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咱们得去趟医院……”
2022年3月,焦作的张青顺老人总觉得喉咙里卡了东西,咽口水都费劲。他以为就是普通发炎,拖了一个月没管,直到有一天疼得连稀饭都喝不下去,才给女儿打了电话。
女儿带他去当地五官科检查,医生拿着手电筒一照,脸色就变了——左扁桃体上长了个“水晶球”一样的肿块。
“可能是癌。”
这三个字让女儿瞬间腿软。第二天,她带着父亲直奔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检查结果更糟:肿块已经破了,像鱼泡一样黏在扁桃体上。活检报告加急出来——低分化鳞状细胞癌,且淋巴结转移。
医生私下告诉女儿:“情况不乐观,生存期可能只有4个月。”
三个方案,一个比一个难
面对父亲的病情,女儿拿到了三个治疗方案:
开刀切除——风险极高,可能下不了手术台,还得去北京上海的大医院。
手术+化疗——但父亲体质太差,扛不住。
单纯放化疗——靶向指标太低,效果难说。
“难道就这么等死吗?”女儿不甘心。
转机出现在一通电话里。
亲戚帮忙联系了北京301医院的专家,对方建议:“试试放疗配合中药吧,副作用小些。”
放疗在当地就能做,但中药找谁开?专家推荐了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的袁希福院长。
瞒着父亲,女儿偷偷行动
2022年4月18日,疫情正紧,女儿托在郑州的亲戚带着父亲的病历,替他去希福医院问诊。袁院长通过视频远程看诊,开了方子。
等一切安排妥当,女儿才红着眼睛坐到父亲床边:“爸,其实你得的是癌症……”
话还没说完,她的眼泪就砸在了被子上。
没想到,张青顺反而拍了拍女儿的手:“妞,别哭!现在医学这么发达,咱听医生的,该咋治咋治!”
33次放疗+一碗碗苦药
接下来的日子,张青顺开始了33次放疗。喉咙火烧一样疼,吃饭像吞玻璃渣,但他硬是一声不吭。
每天雷打不动的事,就是喝那碗黑乎乎的中药。“再苦也得咽,这是命!”他总这么说。
奇迹慢慢出现了——
2022年7月复查:肿瘤缩小,淋巴结从26mm减到17mm。
2024年3月:淋巴结只剩9mm,白头发竟然还返黑了!
体重涨了,嗓子不疼了,连医生都直呼“少见”。
现在的他:三轮车、花鸟、老伴侣
2024年4月,张青顺站在“抗癌明星”分享会的台上,精神矍铄。台下没人能想到,这个逗着画眉鸟、种满月季花的老人,两年前曾被判“死刑”。
如今,他和老伴住进了女儿准备的新房。天气好的时候,他就蹬着三轮车,带老伴去河边遛弯。夕阳照在两人身上,影子拉得老长。
“啥4个月不4个月的?”老人咧嘴一笑,“我这不是活得好好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