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秉地处贵州东部、黔东南州西北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湿润。在1500多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有一张世界级、多张国家级山水生态名片,是各地游客亲山乐水的打卡地。近年来,施秉不断厚植生态绿色本底,依托良好的资源禀赋,引导当地群众共创美丽经济共享美好生活。

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后首站赴黔东南考察,强调:“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这为施秉进一步将“生态颜值”转化为“经济产值”,将美丽风景转化为发展前景,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提振了信心,指引了方向。


一山起

世遗生态“活”起来

2014年6月,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贵州施秉云台山与重庆金佛山、广西桂林、广西环江一同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是全省第三个世界自然遗产地。施秉喀斯特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发育最好、最为壮观的白云岩喀斯特地貌,填补了世界自然遗产的水系空白,具有“全球唯一性”和“不可比拟的自然美”,并记录了地球重要的演变过程。

——云中仙境 自然奇景孕育生物多样性

施秉白云岩喀斯特地貌以山、水、云、雾、林为基本元素,包括森林、河流、岩岸、洞穴等生态系统类型,集齐“秀、幽、奇”的自然本色,云海奇观更是犹如仙境。有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等8个森林植被型组、61个群系,分布有高等植物1399种,区域内有溪河动物群、河谷芦竹与河滩灌丛动物群、灌丛灌草丛动物群等群落类型,其中,脊椎动物共计293种,被称为“植物宝盆、动物宝库”。


——战斗遗址 “红色文化”滋养“绿色生态”

黑冲,是云台山白云岩喀斯特地貌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地球最美的盆景地。施秉强抓“红色文化”和“绿色生态”两个机遇,坚持发挥好红六军团黑冲战斗遗址的红色文化资源和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绿色生态禀赋,打造红色教学基地。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将乡村旅游与农耕体验、红色研学、生态康养、特色民宿深度融合,延长绿色经济产业链,拓宽乡村振兴发展新格局。2024年以来,黑冲开办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等各类红色教育培训421期3.7万余人次,成为红色教育“网红打卡地”,带动当地农家乐、特色民宿等旅游经济增收50万余元,村民人均增收1万余元。“红色黑冲·世遗白垛”成功入选2023年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走出了红色旅游与绿色发展的双赢之路。


——天然氧吧 体旅赛事焕发全新活力

云台山的森林覆盖率达69.63%,负氧离子含量丰富,是天然的氧吧。近年来,施秉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打造“体育+旅游”融合赛事,成功举办云台山越野跑、贵州村钓、云台山象围棋邀请赛、云台山健身气功邀请赛等大型IP体育赛事活动。2025年4月13日举办的“奔跑贵州”山地跑系列赛(施秉站)暨第三届云台山越野跑挑战赛,吸引来自湖南、重庆、广东等地的800余名越野跑挑战者,在世界自然遗产地云台山展开角逐,带动了住宿、餐饮、交通、购物等多领域的消费,成功将赛事“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施秉年均举办县级以上文体赛事活动10余场次,参与人数超5万人次,形成“奔跑贵州”等大型品牌IP,为自然山水聚人气,为全民健身添活力、为经济发展增动力。

一水长

美丽经济“带”起来

因水而兴、因水而美的施秉,有中华第一漂杉木河,国画长廊舞阳河等生态“名片”。近年来,施秉围绕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实施系统化治理,通过上下游协同防治、跨区域跨流域联合执法、设立县乡两级“双总河长”等全力打好碧水攻坚战,促 进人水和谐,带动地方发展。

——碧水“流金” 矿泉水上有诗意

杉木河发源于施秉北部海拔1600余米的原始森林中,是舞阳河的主要支流之一,河道全长44公里,天然落差640米。自1994年开发旅游以来,杉木河漂流一直是省内外游客“崇尚自然 亲近自然 回归自然”的旅游热点,享有“中华第一漂”的美誉。


2022年,施秉成功打造全省首家集夜游、夜漂、夜宿为一体的杉木河夜漂景区,当年“白漂”项目体验人次超13万,创历史新高,夜漂入园人次直接突破55万。险峻嵯峨的峡谷,有惊无险的漂流,让游客尽情品读自然诗篇。施秉循水而上,打造多元融合的水休闲旅游生态,不断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持续写好“水文章”。2024年全县共接待游客310.0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4.5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8.5%、17.83%。

——舞水“生金” 美丽乡村有画意

在省级生态村甘溪乡高碑村,全国美丽河湖舞阳河穿村而过。以往靠水吃水的高碑村民在湖区发展网箱养鱼,2017年,全村有网箱养鱼2000余平方米,年产鱼100多吨,产值210万元。


渔民们的口袋鼓了,但大量残留的饵料、鱼类粪便和防疫用药却让高碑湖“病”了。近年来,施秉通过集中开展水库水质污染专项整治,加大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工作,依法取缔了舞阳河流域拦河渔网2000余张。通过生态修复,舞阳河国控断面甘溪高碑断面水质达标率100%,达到二类水质,越来越多的苍鹭、白鹭等野生鸟类寻美而来。甘溪乡高碑村、望城村因势利导发展乡村生态游,先后建起了“时光乐园”、浮桥码头、文化长廊和花漾河畔产业园等网红打卡项目,2024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1000万元。

——好水“藏金” 生态公园有绿意

施秉县秉承“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理念,依托三江汇流、三面环水的自然资源优势,实施城景一体化改造,规划打造河清、岸绿、景美、宜居的生态城市。 建成8公里滨水木质栈道和34座3800平方米的亲水平台、造型各异的水车群、水舞云台音乐喷泉广场以及15万平方米绿化面积的河滨休闲公园。形成“城在水中、水在绿中、景在城中、城景交融”的生态体育国家公园,极大提升了市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为促进水环境“颜值”与水经济“产值”的双提升,施秉以“生态+”模式,深化文体旅融合发展,深挖施秉龙文化精品资源,持续优化办好2024年“水韵贵州”中国施秉独木龙舟节系列活动、“水龙狂欢迎州庆”系列活动。2025年,施秉将继续创新业态、升级产品,力争全年接待游客突破3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8亿元以上,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一业兴

百姓袋子“鼓”起来

——以“花”为媒 扮靓美丽乡村

“三月樱花、五月玫瑰、七月绣球、十月粉黛……”


在施秉县甘溪乡花漾河畔生态农庄,种植花卉200余种。来自台湾的90后女孩张安琦以“花”为媒,借助甘溪乡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花卉、水果等产业,并打造农文旅特色生态产业,引入符合进出口标准的优质农产品加工技术,通过生态环保的加工方式把园区内的鲜果和鲜花烘烤为干花和果干,开发出鲜花饼、花茶、香包等特色产品。今年的五一期间,各地游客前来赏景拍照、烧烤露营、观光打卡,每天人流量在1000左右。除了花漾河畔外,每到赏花季节,施秉县城关镇、甘溪乡、马溪乡借助生态优势,创办“油菜花节”“桃花节”,举行摄影大赛、特色田运会等系列活动,以“春赏花”为引打造赏花品牌、催生美丽经济。

——以“果”为介 种出甜蜜产业

“‘红美人’‘黑珍珠’、黄金梨、贵妃李、小香柚……”


施秉县甘溪、白垛、双井、马号等乡镇依托气候、土壤、地势及交通等优势发展精品水果种植产业,为每年的盛夏初秋漫山瓜果增添生态“新底色”,基地丰收果农增收。甘溪乡望城村“以果建库、以库带果、以花造景、以景促游”,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将精品水果种植产业与现代农业观光、森林康养、民宿度假等深度融合,打造“春赏花、夏品果”的特色生态农旅品牌,全乡精品水果种植面积6500余亩,2024年产量达220万斤,产值680万元,带动当地农户增收1.2万元。白垛乡探索“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企社共建”的模式,发展黄金脆梨、黄桃、珍珠油桃等精品水果种植3000余亩,年均实现群众家门口就业500余人。

——以“药”为引 走绿色致富路

太子参、头花蓼、灵芝、茯苓、麦冬、黄精……


“中国太子参之乡”“西南药城”的施秉,立足山地优势,将生态振兴与产业振兴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推动中药材种植全产业链的发展,助推绿色经济。太子参,是施秉的主导产业。在全县12个200亩以上规模的集中连片太子参生产基地中,牛大场镇占10个,是全国产量最多、交易量最大、品质最优的太子参主产区。该镇的土壤以黄、红壤和黑色石灰土为主,土质肥沃富含有机质,气候温凉湿润,极具发展中药材种植的天然生态优势。牛大场镇牛大场村曾被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2022年,施秉县在牛大场镇建成全省最大的太子参产地交易市场,年交易量约7000吨(干品),占全国交易量的70%左右,市场周边配套建设约10万立方米的冷链设施,可储存太子参3万吨以上,施秉太子参成为贵州在全国中药材领域占比最高的优势单品。2024年,全县太子参种植面积 8.34万亩,产量3.52万吨,产值 7.56亿元。


施秉优良的生态环境优势已经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大优势,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和绿水青山的“生态颜值”得到同步提升。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在享受生态红利的同时,也意识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随着生态环保长效机制的不断健全完善,共抓大保护格局正逐步形成,在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徐徐铺开,绿水青山正成为百姓生活的新常态。

来源 | 贵州省生态环境厅

提供环境新闻线索



环境新闻线索征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