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工网
中工网评论员 李靖
每乘坐1次公交出行,可获得212.5克碳减排量;每乘坐1公里地铁出行,可获得78.4克碳减排量;每骑行1公里,可获得93.3克碳减排量……据近日《南方都市报》报道,在湖北武汉,市民只要践行乘公交、骑行等11种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就可积累碳减排量,碳减排量可以兑换各种优惠券、小礼品,还能直接抵扣银行贷款利息。
这一新闻让“全民减排”更加具象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在日常生活中做这些普普通通的小事,实则是参与了“全民减排”这件国家大事!
让更多人了解、参与“减排”,加大宣传科普必不可少,激发人们的“内驱力”,让更多人主动参与其中,同样不可或缺。
对“内驱力”来说,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简单有效的方式之一,武汉的上述做法正是对这一思路的践行。
从“做什么能获得奖励”到“这么做很有意义”,再到“我认同这样的生活方式”,当激励机制按下“内驱力”的启动键,潜移默化的转变就此开始。
推动“全民减排”,武汉还有不少同行者。比如,成都的“碳惠天府”平台,把市民绿色出行、垃圾分类、光盘行动打卡、低碳阅读等低碳场景纳入积分激励活动中;在深圳,市民通过“低碳星球”微信小程序记录公共出行减排量,并用碳积分在商城兑换地铁乘车券;今年,上海的碳普惠运营管理平台也投入试运行,市民通过构建个人碳账户,量化和记录生活中低碳行为的减碳量,可实现绿色积分兑换商品服务……
类似做法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得通过实践不断优化。人们会关心不同平台的信息互通共享问题、公共出行设施与自有出行设施的信息上传问题、如何审核活动行为真实性的问题、如何保护自身数据安全的问题……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期待这些城市的“全民减排”实践为更多城市带来启发,让“全民减排”拥有更多打开方式,引导人们形成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让更多人为美丽中国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贡献一份力量。